第(2/3)页 和珅就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还是皇帝的亲家,谁还能信不过? 赵亮还想着在必要时候直接从官库拆借银两,以解燃眉之急呢。 所以他就心里思量着,这做票号生意的人,要么真的是银子多的没处花销了,所以各处分号都能备上充裕到极点的银子。要么就是背景厚实的一笔,可以跟官府充分互动,那官家的银子来解自己的燃眉之急,那背景上还要更胜过钱庄银号一筹呢。 甚至可以说是因官而兴,因官而衰,因官而亡。 至于历史上的诸多‘前辈’们为什么把钱庄与票号分得那么清楚,为什么就没人把之联系在一起做个银行,可能真的是条件不允许吧。 做钱庄的人? 不会想到去千里之外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开设分号? 因为关系背景和资本都没达到准线。 而做票号的人呢,人家一开始就没着眼于钱庄的那点生意。而且他们的这种经营模式也会让很多储户担忧? 那票号是不是在拿我存去的银子去顶别人的账呢? 而等票号生意做大之后? 光是那些达官贵人的银子都收不了了,那里还回去管小商小贩呢? 官员大可以将公款无息或低息存入票号? 使票号获得无成本资金,而票号对官员个人给予优厚利息? 并严格保密? 这样一来两者都可以躺着赚钱了。 而具体到赵亮与和珅这里,只要他赵大爷能严守秘密,怕是日后还能经手一二替人“捐官谋缺”的勾当呢,那银子来的就更利索了。 同时还能代官府汇解各处税收协款、领发军队饷银及衙署薪金? 有和珅背书? 这一切就都不成问题,也都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而加入了钱庄业务后的银行,最为重要的不是它赚钱更快,而是它涉及的面更广阔了。不仅对上对商贾巨室,还能对下对黎民百姓? 这影响力可就大的没变没沿儿了。 有了官府背书,老百姓们贪图微薄的利钱肯定有不少人愿意把银子存进来? 赵亮再拿去放贷,他背后有官府撑腰? 商人们借钱之后岂敢不还? 这就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良性循环。 通过此举,赵亮的触角都不知道能悄悄的把大青果渗透到何种境地呢。 也所以? 只要这事儿做稳妥了? 那就是一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也所以赵亮很需要和珅来背书? 需要他这个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的名头来向芸芸众生作保。 和珅清楚无疑的看到了这一点,他当然是乐意的了。因为他相信赵亮有本事把这计划书里的东西给变现。 这样一来他就也等于有个巨大的宝库在握了。 同时他也觉得这是赵亮为他送来的一份大功劳。 这样的好生意,只要把内务府的银子和招牌引入进来,等一切做大做强了,那大把的银子岂不是能让内务府赚的盆满钵满吗? 和珅现在还处在一个转变阶段,脑子里还没有形成老子搂银子第一位的概念,对于功劳还是非常在意的,看了计划书之后立马就想到了内务府。 因为后者是可以投钱做生意的。 内务府来钱的门路很多,就比如之前所说的人参买卖,而这投钱做买卖让钱生钱就也是如此。并且人家还只投赚钱的买卖。 十三行内务府都不稀罕投,而只收孝敬。 他们真正重拳出击的行当是两淮盐业和滇南的贩铜,这两样是天底下众所公认的赚钱买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