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吴邦佐,一只耳(大碗)-《鉴宝无双》


    第(2/3)页

    宣德三年做出的这三千件铜香炉,才是真正的宣德炉。

    六百年过去了,传世的宣德炉如凤毛麟角,难得一见。不过,从明代到现在,各种仿品却遍地开花,有高有低,有精有粗,多到随便逛一个古玩市场,很容易就能找到“宣德炉”。

    结果,吴夺翻看足底的款儿,并不是“大明宣德年制”。

    而是: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

    楷书,工整秀丽,俊朗雅健。

    吴邦佐是什么人呢?吴邦佐是宣德三年制造宣德炉的监工。

    制造宣德炉,除了宣德皇帝高屋建瓴之外,还有两个极为关键的人物。

    一个,是工部侍郎吴邦佐;另一个,是御用工匠吕震。

    如今,真正的宣德炉见不到,但是“吴邦佐造”的仿制品,还是能见到的。

    “吴邦佐造”宣德炉,也是历史上等级最高的仿制品。

    高仿中的领头羊,从未被超越。

    这是当年完工宣德炉之后,吴邦佐对此念念不忘,后来在皇帝许可下,又收集材料,召集工匠,陆续仿制过不少宣德炉;这其中,以宣德五年的那批、落款为“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的,最为精良上乘。

    虽然比不了真正的宣德炉,但同样不是凡品。

    以至于,后世竟也出现了大量仿“吴邦佐造”的高仿。

    实际上,即便是真正的“吴邦佐造”,如今存世同样很少。而且,“吴邦佐造”也算是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只是比不了那三千件“真宣”罢了。

    如今,一件“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的真品,有时候竟也能叫到千万的高价。

    拿着这只蚰耳炉,没“听”之前,吴夺还是有些头大的,因为这件高仿宣德炉的“吴邦佐造”,也可能是一件高仿。

    但吴夺对此,尚无精准的眼力。

    还是得听啊······

    吴夺刚听完,光头男就开口了,“小吴先生,你看得很仔细。巧了,吴邦佐还是你本家呢。”

    “是啊,巧了。不过我这辈子,指定是不可能混上副部级了。”吴邦佐当年是工部侍郎;尚书是部长,侍郎算副部长。

    光头男笑了。吴夺的话并不是卖乖,只是告诉他,他对吴邦佐是了解的。

    “怎么样,能收么?”光头男笑过之后,接口问道。

    “还忘了问您怎么称呼?”

    “我姓权,权力的权。”

    “噢,权先生,不知道你想什么价儿出呢?”

    “你能看到什么价儿?”

    “别的事儿好说,价钱这东西,得分人。您要割爱,还是您先报价吧。”

    光头男想了想,伸出了一个手指头。

    吴夺笑而不语,就等他说话。

    他说了,“怎么样?”

    “权先生,我们这又不是地摊,咱就不打哑谜了好吧?”吴夺应道。

    “这不是打哑谜,货卖与识家,你若是不懂,本来也没法儿谈价。”

    吴夺就此将这件蚰耳炉放到桌面上,“好吧,您的意思是,一百万?”

    光头男一听,微微皱眉,“小吴先生,你应该知道宣德炉的行市啊?”

    “我确实知道一些。”

    “那你的意思是,这件不真?不是宣德年间吴邦佐造的东西?”

    “权先生,您这话说得有点儿直白。不过,这一点,我也可以定论,确实是宣德五年吴邦佐造的东西。”

    光头男的表情凝重起来,“既然能定论,怎么还会觉得我会只要一百万?”

    “一百万,我也是按多了报的。而且确切地说,不是我报,是我揣测您一个手指的意思。”

    “那你能出到多少钱?”

    “这个我得请示领导。”吴夺顿了顿,“因为,不知道领导对残器有什么看法。”

    “你说什么?残器?”

    “这话我本来是不该说的。但是,我感觉,您肯定清楚!”吴夺的面色开始变得冷峻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