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歌舞厅与互联网-《国啤》


    第(2/3)页

    谁知,秦东就在这里等着他呢,他不摆活,都不叫杜小树。“行啊,我出国留学,你赞助一半……”

    “你要出国?”杜小树来了精神,马上神色又黯淡下来,他想到了李珍珍。

    “我去美国,哥,你支持吗?”秦东是这一家人的主心骨,秦南自然要征求哥哥的意见。在这一家人中,秦东也是惟一一个去过美国的人。

    “你想好了吗,想好了就去,出去看看也好,问题是出去之后,你想干什么?”

    “哥,你听说过互联网吗?”秦南的眸子里闪烁着光彩,“我想研究互联网,又不想丢了本行。”秦南似乎有点苦恼。

    “这不矛盾,”秦东道,“我先问你,你知道互联网吗?”

    1995    年,有两块广告牌在日后常常被人提及。

    一块是秦东在纽约时代广场竖立的,第二块著名的广告牌则出现在喧闹的北京中关村。

    深冬,在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每天匆匆穿行的人们突然看到了一块巨大的招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    1    500米”。

    它被很多人当成了路标,忙碌的交通警察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天大地大的皇城根儿,哪来的什么“信息高速公路”?

    此时在美国,网络经济正到了破茧而出的关键时刻,马克安德森刚刚发明了马赛克网络浏览器。斯坦福大学华裔学生杨致远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发明了最早的网站搜索软件。

    在    1995    年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投身互联网事业的先行者。

    3    月,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博士田溯宁把他在美国创办的亚信公司搬到了中国。

    4    月,在杭州,一个叫马云的    31    岁大学外语教师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它自称是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

    后来创办网易的丁磊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他的创业生涯的。

    5    月,张树新与丈夫姜作贤创立瀛海威公司,她的“瀛海威时空”宣称是国内唯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互联网上走一遭……”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初期,瀛海威扮演了一个启蒙者和领跑者的角色。

    它是第一个形成公众品牌效应的网络公司,在第一届“最受用户欢迎的中文信息网站”评选中,瀛海威无可争议地名列第一。

    让人遗憾的是,张树新与当时的田溯宁、马云一样,都没有找到盈利的模式。她想做城市网站,推出过“网络中国”的项目,想做网上图书馆,还曾经投资开发网络游戏,可是都相继失败。在瀛海威员工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我们知道    2000    年以后我们会挣钱,可我们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

    “哥,我在投行工作,也研究了瀛海威,感觉现在的互联网没有什么投资价值。”秦南对自己的专业如何与互联网结合很是苦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