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被老板娘警告了-《小包子助攻之谋心计》


    第(2/3)页

    听《二泉印月》最好是黄昏,而此时正好,红彤彤的夕阳映红了半边天,与窗外的绿色相交辉映。

    琴声揽住夕阳最后的余辉,微风从窗棂吹进来,满屋都是青草和茶叶的香气。

    《二泉印月》是中华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先生(阿炳)留给世间最好的礼物。

    一位潦倒的艺人,把无尽的温柔和凄苦都倾注到这首曲子里了。它也是创作者阿炳真实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二泉映月》是中华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华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秋望月对于曲中宣泄的情感把握得非常精准,令听者想到双目失明的道士阿炳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

    琴声似水,从混合茶香、草香的茶楼里涌出,前尘、往事洒落一地。

    此时,茶楼里除了琴声,再无一丝丝其他声响。

    一曲终,秋望月的指尖再次流出《禅院钟声》。

    这是粤曲,讲述一个书生爱上一个女子,去外地苦读并求取功名后,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已经和别人结婚了,于是他就出家了。

    剃度的当天晚上,他想起负心人的无情无义,再也难以自己,于是在寺庙里就着钟声、风声、木鱼声,唱出了自己的满腹悲苦和对负心人的谴责。

    《禅院钟声》创作于1939年至1940年之间,日本侵略中华国,崔蔚时正流亡香港,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崔蔚林寄居于一个旅馆之中,馆舍之侧有一佛寺(在今天的庙街),晨钟暮鼓,木鱼声声。

    有一天,他愁绪满怀,面对此情此景,灵感蓦地袭来,于是创作了《禅院钟声》。

    连着两首沉重的曲子,秋望月指下一转,《十面埋伏》倾泄而出。

    在座的听众还来不及伤感,就心神一凛。

    《十面埋伏》原是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出处《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

    后人说,“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

    陶渊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

    听此曲,会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

    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身影。他就是战神似的人物——项羽。

    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他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