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为大明富强而读书-《日月永在》


    第(2/3)页

    朱棣想了想,开口道:“不若,考一下当年的金山之战和捕鱼儿海之战?”

    这话说完,朱允炆的脸色便微微一变。

    朱棣口中的这两场战役是大明立国定鼎之战,也是打出国威、国格的重要战役,但这两场战役都有一个不可被忽视,也无法绕开的人物:蓝玉!

    英雄惜英雄,名将重名将。

    站在朱棣的角度来说,借这题、借着这两场仗顺水推舟的来为蓝玉进行政治平反,毫无疑问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但是为蓝玉进行平反,本身并不是黑白对错的问题,这件事涉及的影响也绝不是朱棣想的那么简单。

    “考一下当年黔宁王平定云南战役吧。”

    没有同意朱棣的提请,朱允炆把沐英的功绩搬了出来。

    朱棣有心想说什么,但是嘴唇嚅动几下,到底还是没敢开口。

    “魏国公呢?”

    定下了文武两策,朱允炆又看向徐辉祖,后者请罪:“臣愚昧,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策问。”

    徐辉祖倒是想出题呢,一想到自己这几年不是忙着剿匪就是忙着收过路费,比起杨士奇、朱棣两人那些影响江山社稷的问题来说,委实是拿不出手啊。

    “这两题的难度已经足够大了。”

    杨士奇开口劝道:“仅以时下而言,便是去岁三甲进士,能做出来者也是极少的,拿来考这群孩子,臣一己之见,怕是除了大皇子殿下,无一人可以通过。”

    朱允炆笑了笑:“说不准会有天才呢?”

    他的心中,可是对这于谦抱有很大的期许,希望后者可以给他一个惊喜。

    “行了,既然定了下来,那就考这两问吧。”

    朱允炆抬手:“四叔和魏国公去准备吧,三日后开考,士奇留下。”

    朱棣和徐辉祖便起身躬礼告退,留下杨士奇一人跟朱允炆沉默以对。

    “陛下留臣,是为了燕王殿下方才的提请吧。”

    冷场了能有短短几分钟的功夫,杨士奇便当先开口道,他心里大致猜测到了朱允炆的想法。

    朱允炆开口认可道:“卿家聪慧,倒是什么都瞒不过。”

    “蓝玉狂悖无礼、妄自尊大,却是没有资格上策问。”

    杨士奇试探的批评了一句,而后就看到朱允炆摇头。

    “朕留你,非为批评他的错误,蓝玉功勋卓著,为我大明武人之顶勋,立过不世之功。未曾荫封三代不说,其家眷亲族后人却沦落在辽东苦寒之地吃苦受罪,朕这心里也不好受啊。”

    皇帝,这是纠结着要给蓝玉平反吗?

    杨士奇心头微动,随后又觉得事情绝不会这么简单。

    以他对朱允炆的了解,如果皇帝真的打算恢复蓝玉的名声,早几年就可以做了,不会拖到现在,他说这种话,是想要寻求别人的支持和理解。

    “所谓功不抵过,蓝玉纵有大功,也不是其可以无法无天的底气所在。”

    杨士奇表明态度,坚定道:“有功则赏,有过当罚。”

    “淮西勋贵兼并土地,戕害百姓,是该死,左右都是个杀,安个造反谋逆的帽子,对名声总不太好吧。”

    朱允炆又问了一句,等着杨士奇接下来的对答。

    后者对此倒也有话,理直气壮的说道:“不破淮西勋贵,任其贪欲日盛,不日必将引起百姓群起而反,动摇国本。他们这是在挖江山根脚,其罪不比谋逆更甚?”

    见朱允炆不为所动,杨士奇复又言道:“此非臣一己之见,实为天下人共知矣。”

    “阁老且先去忙吧。”

    朱允炆下了逐客令,后者便恭声告退。

    关于是否为蓝玉平反的事,大明的文武两派都有不同的争论,以杨士奇为首的文官集团自然是极力主张丁是丁卯是卯,一码归一码。

    而以朱棣为首的武勋集团,那自然从来没有过一天会停下主张的脚步,这是他们的心气。

    蓝玉罪不容赦不假,杀也好剐也罢都行,但你不能让他顶着一个反贼的名声遗臭万年啊。

    人家一辈子都在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的,不避斧钺、亲冒矢石,到了安享晚年的岁数,怎么可能背叛太祖和这个国家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