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知识产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日月永在》


    第(1/3)页

    宗亲的事朱允炆根本没有功夫去搭理。

    这群在京的闲散亲王都在宗人府里说了什么,他当天晚上就接到了密信奏报,宗亲里面有多少是打着幌子背地里却是他这个皇帝的铁杆亲信,朱棣朱桢他们其实心里也有个数,但是他们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都招呼到一起。

    总不能还没开始团结之前就先互相怀疑吧?

    他们之间说的话,包括不乏对他这个皇帝、这个老朱家的长子长孙的怨怼之言,朱允炆看到之后也是一笑了之,立场不同,他们心里不忿有怨气很正常,要是私下里还没怨气那才说不过去,太祖的子孙后代,怎么也不至于脊梁软到连几句气话都不敢说的地步。

    只要别不开眼阻拦他接下来对大明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刀,让他们说去吧。

    怀着这种心态,朱允炆一大早睡醒就忙着先去了一趟工部。

    因为第一块蜂窝煤问世了!

    那个因为推广合理运用煤石的民夫早在几年前就进了工部,朱允炆还曾给过他一块二等的匠心勋章,以此来表彰他的成绩。

    这三四年的工夫过去,这个叫做张阳的山西匠户,还真闷着头捣鼓出了蜂窝煤这个玩意,而且还制造出了配套使用的蜂窝煤炉。

    在这个小发明之中,朱允炆是一丁点的功劳都不占的。

    蜂窝煤的原理他朱允炆哪里记得住,更别说其中黄泥和水的比例各占多少,但是没有原理和数据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明的这些匠户自己摸索出来了实践科学。

    无非是一次次的实践罢了。

    而蜂窝煤这个名字还真不是朱允炆起的,它的发明者张阳起的这个名字也完全是因为长相,这个新生的煤球让人一眼看过去还真以为看到了一个蜂窝般。就算这个蜂窝的颜色黑了不少。

    “取暖、做饭用的话都很不错,而且毒害更轻,使用起来也更方便。”

    张阳哆里哆嗦的站在朱允炆面前进行着讲解,但是嘴里怎么都没有一句整话。

    他太激动了。

    “好,很好,非常好!”

    朱允炆开心的连喊了三声好,笑眯眯的看着眼前这个面色黝黑的匠户,问道:“可以量产吗?”

    张阳猛点头:“制作的方法草民这边都有了详细的记录而且印证过,可以做到大规模的制造,就是这个蜂窝煤炉,需要几个铁匠花点时间,不过难度倒是没有。”

    朱允炆颔首,想了想后又说道:“炉子和一块蜂窝煤的造价各是多少?”

    “炉子的花造价昂贵不少,把人工折进去的话有差不多二两银子左右,主要是十几斤的铁占了大头,蜂窝煤不值钱,毕竟煤石这东西用之不竭,也就几文钱而已。”

    天底下哪里有用之不竭的东西。

    朱允炆心里好笑,但是也没矫情的说什么资源保护的话,这年头他就算说了这些人也不懂。

    “去把朱植给朕叫过来。”

    朱允炆从这屋子里走出来,拿过一条手巾擦拭掉额头的汗水,转向去了这有司衙门的书房。

    三伏天烧炉子,他疯了才在现场等朱植。

    既然产品已经生产出来,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普及开,有了这蜂窝煤,山西河北两地那些纯靠着煤石盈利的豪商,他们的利益可是要受到冲击的。

    当初煤石的运用朱允炆首肯普及那是为了活命百姓,毕竟木炭这东西寻常人家哪里用得起,但是现在有了蜂窝煤,使用粗糙的原煤一定会被淘汰,这属于技术的革新,朱允炆自然不可能向那些煤商普及。

    收他们藏着掖着的税,哪里有自己拿着赚钱来的痛快。

    朱植神色匆匆的打皇商南京总会跑过来,然后就被引导来到朱允炆这边,擦擦满头的汗渍,刚打算见礼就看朱允炆招手,心中明悟,忙微微躬着腰凑上来。

    “朕今日找你来可是有件好事送给你啊。”

    一听皇帝说这话,朱植心里就撇嘴。

    凡是对皇帝来说是好消息的事,最后的结果往往对于别人都是一个坏消息。

    “先带辽王叔去看一下吧。”

    朱允炆摆摆手,一个小宦官就引着朱植去了工坊找张阳,留着朱允炆在这屋子里躲暑。

    也就一刻钟左右的功夫,朱允炆这边绿豆汤还没喝完两碗,那边朱植就挑头走了回来,一张脸也不知道是热的还是开心的,红通通显得很亢奋。

    “看到东西了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