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兵动(下)-《大燕公子》


    第(2/3)页

    众阁相都惊诧地抬眼看了下將渠,发现这老头子居然趾高气扬,一幅众人皆醉吾独醒的样子。众人心内皆道:“將渠老儿的“马屁功力”,好生了得呀!”

    阁相剧辛见此,狠狠瞪了將渠老头子一眼。

    忙咳嗽了几声,对姬康道:

    “王上,当今看来我燕国的外部之氛围,对我燕国也是较为有利的。目前看来,秦王嬴稷断不会看我燕国吞并齐国,秦国是最有可能出兵之国。”

    “但臣以为,只要我军如荣蚠将军所言,能尽速攻破临淄,拿下齐国,就是秦国对我燕国,也无能无力,不能拿我燕国如何。”

    “反而,臣之所忧虑的是,我燕国灭掉齐国后,各国必对我燕国有新的看法。我燕国再想保持以前的低调,那是不可能的了!”

    众人听罢剧辛的话后,都比较认同剧辛的看法。

    一起看向了姬康,想看看自己王上对此事的态度。

    燕国在之前的时候,一直遵循的是姬康所言的“高筑墙、广积粮、缓争霸”九字方针,采用的是姬康所讲的“韬光养晦”之战略。

    故此,中原各国对于燕国基本上是不怎么在意的。虽然姬康在辽地开疆拓土,灭国立郡,但是在中原各国看来,这毕竟与各国不怎么相干,不算什么。

    只有前年,燕国出兵援赵,击杀了秦军大将蒙骜与司马梗,并击败了秦军的十五万大军后,这才让其他国家警觉起来,对燕国的态度明显不同。

    姬康没有马上回答,只是又习惯性地来到了地图旁。

    看着墙上的地图,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不由想起了前世,当时华夏崛起后,画出了“东海防空区”,提出了对外的“一带一路”政策。面对的就是以世界第一大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层层打压、污蔑、防范。

    在这种情况下,华夏就有许多国内的“公知”认为,当时的华夏对外政策冒进了,对内军费太高了。应该继续采取“韬光养晦”之国策,就能避免如此的状况。

    姬康认为这都是“扯淡”。可能么?

    华夏的经济量体在当时按汇率来算,已经是世界第二;按平均购买力来讲,已经是世界第一。无论其对外贸易,还是工业制造能力等各个方面,也是已经名列世界第一。

    如此庞大的经济量体,如此规模的工业能力。

    你怎么、还怎能去“韬光养晦”?

    华夏当时被称为“基建狂魔”,但是国内随着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网的初步完成,以及其他重大基建项目的完成,对外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

    不发展军事力量,更不可能!

    对外贸易量世界第一的国家,靠什么去保证海外华夏的利益与国人的安全?

    更何况,当时的华夏,国家还没有统一;在西部与“阿三”还有十数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争议;南海的众多的岛屿,也面临着周边诸多国家的侵占与蚕食。

    这些问题不解决,如何去实现华夏的复兴?

    就是要和平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也是必须以国家武装力量做为后盾的呀!

    此时燕国的外部状况,相比起姬康前世要好很多。

    随着燕国初步工业化的发展,燕国的国力也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增长。

    相较于中原其他六国,燕国现在的国力,可谓是名列前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