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工业化,让生产效率弥补资源的不足。 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但是其他影响老百姓收入的情况还是能解决的,比如分配的不均问题。 战争期间,轻重工业的资本家都大发了一笔,但是财富过于集中到资本家手里,美国在战争期间出现了两万多个百万富翁,中国虽然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但是依然有近万百万级别的豪富出现,中产阶级则超过百万。 但是相比五亿的人口总数,这只是很小的比例,只能说是一部分人富了起来而已。 巨额的战争红利没有转移到普通百姓手里,财富的集中自然是最有效率的,可那是在经济稳定的时期,经济稳定,可以让集中的财富变成投资,扩张经济规模,可是经济危机的时候,这些财富却会随着货币贬值而缩水,造成财富的蒸发。 与其让财富蒸发,不如让老百姓得利,从而扩大市场。 相应的货币,必须对应相应的产品才不会贬值,因为货币只是财富的会计单位罢了。 如何让更多的人得利,首先是超过4亿的农民,因为农产品的价格始终低廉,大量的进口粮食让粮价高不起来,所以中国农民始终穷困,此前这甚至是杨潮有意为之的,他认为只有用工农业巨大的收入差距,才能让恋家的农民离开土地,到工厂里去做工人,才能推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可最大族群的人口始终穷困,只能让市场规模受限,但杨潮不想改变工农业工资差的现状,因为这也是市场的选择,因为技术工人的缺乏,当中国还有大量德国和美国技术人员的时候,中国技术人员享受高薪是很合理的。 那么就只能改变农民的生产效率。 生产粮食是低效的,但是经济作物的利润是不错的,鼓励农民大量该种经济作物,江南百姓种桑养蚕,城郊农村种菜,人口多的地方养猪养鸭,搞副业。 说白了就是提高土地产出的价值和产量,多养的鸡鸭猪羊最终还是进入老百姓口中,提高了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加产品维持了货币对应的实物,也是维持货币价值,不让财富蒸发的根本方法。 但是农民生产出来更多的蚕丝、蔬菜和肉食,还得能卖出去才是有效的生产,无效的生产可不是财富,只是劳动力的浪费。 那么给增加的农产品提供市场,也是必要的,农村产品的最大市场当然是城市,是那一大批不生产农产品的城市居民。 增加农村生产和增加城市收入是相辅相成的。 这点靠银行系统做不了,只能靠大批的雇主,靠大量的资本家主动提高工资来形成。 杨潮自己当然要参与其间,他旗下的企业当然可以增加工资,但是只是增加他个人的威望,像福特那样获得个人荣誉,这就太浪费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