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节 匠心-《大国崛起1900》


    第(2/3)页

    他刚刚在山东的工厂开工,就遇到了日俄战争的良机,结果大声的棉纱大规模出口东北,代替了原本的日本棉纱,一时间利润丰厚无比。纱锭数量从二万锭,第一年后就扩张到了五万锭,现在已经有十万锭的纱锭了。

    又在杨潮的鼓励下,开办了大生纺织厂,用大生的棉纱进行织布,利用英国机器纺织出来的棉布质量不错,从烟台到天津占据了不少的份额,只是利润在英国布的冲击下,并不是很高。

    但是张謇乐在其中,他是一个士大夫,做实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实现理念,是为了救国,他认为实业强了,国家自然就强了。

    因此张謇不但没有关闭利润不高,把资金都集中在纺纱业的举动,反而继续增添机器,扩大生产。

    “状元公,最近机器没有出问题吧?”

    杨潮跟张謇一见面就问。

    大生纱厂的机器问题,可是让杨潮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隆铁厂生产了大量有问题的纺纱机全都塞给了张謇,要不是那段时间行情好,恐怕大生都有可能因此倒闭。

    “你呀,放心吧,老夫不会找你麻烦了。”

    张謇笑道,他以为杨潮打趣他呢。

    其实杨潮真的不知道:“哦?这是为何?”

    张謇笑道:“发昌机器厂给我把所有的零件都快换了一遍了,现在机器好的很。”

    杨潮也笑了:“这么说发昌机器厂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接着张謇就好好的将发昌机器厂夸赞了一边,一听这个,杨潮也放心了下来。

    发昌机器厂的资历更老,两个老板方举赞和孙英德都是铁匠出身,老实本分。

    可这也是杨潮最担忧的。

    当大隆铁厂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纺纱机的时候,发昌机器厂却始终造不出来,杨潮为此还专门去他们这里走了一趟,杨潮对中国机器业可是寄予厚望的。

    一参观,杨潮才知道原因,对这两个老铁匠出身的企业家突然就敬佩了起来。

    他们三年都没有造出第一台纺纱机,不是他们的技术力量不行,他们手下有两三千数量掌握机床的技术人员,没有道理仿制不出来机器。

    可是一套现代机器,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一套纺纱机成千上万的零部件,虽然机械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每个零件的用材、处理方法都是不同的。

    发昌机器厂也是很快就仿制出了机器,甚至比大隆铁厂都早,但是他们没有立刻卖给张謇,而是雇人自己试验,他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机器跟洋人的机器相比,在寿命上差的太远,面对这个问题,老铁匠和他们带出来的学徒一筹莫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