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产-《崇祯八年》


    第(1/3)页

    在皇庄简单的用过午膳之后,崇祯一行回到皇宫已是申时末,二丫自有侍卫送还北城家中。

    随着匠户们收入的节节攀升,原先赤贫的生活状况已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随之引发的是周围一系列的变化。

    许多匠户手中宽裕后,自然先雇请泥水匠,把自家原先的旧房子翻修一遍,新打的家具替换掉原先的破桌烂椅。茅草屋顶也换成了瓦片覆盖,大门楼改建的更为高大,低矮的黄土院墙也换成砖石砌成的新墙。

    原先能吃顿饱饭,不管是杂粮也好还是白米白面也好,对于这个群体来讲都是一种奢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就是他们当时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现在突然有了持续稳定的高收入,穷怕了的匠户家庭大多数还是选择了将银钱攒起来放到隐蔽的地方,或者换成足够多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但随着手中的银钱越来越多,并且眼看着这种状况已成常态,人们的消费观念渐渐的开始了改变。

    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日用物资,在鞋帽衣衫家具等方面的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向京师中的富裕阶层靠拢。

    现在普通匠户底薪是一两银子,而且军器监还管两顿饭。由于匠户身份所限,家中只要是成年男丁,都要进入军器监劳作。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要是都在工坊就食,家中只有妇孺老弱的话,无形中省下了不少的花费,再加上每月到手的银钱,这苦日子突然之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有了计件提成这个章程后,工匠中根本没有只拿一两底薪的。要是每月到手只有底薪,根本不敢声张,说出去太丢人了。钱拿得少,只能说明你是个懒汉,在这个时代,贫穷没人瞧不起,但懒人是人人都鄙视的。往往家里出个懒汉,一家人都会被人戳脊梁骨。

    大多数工匠都是在保证兵器质量的同时,自发的加班加点拼命劳作,以换取更多的银钱,用来改善家里的条件。

    就拿火铳作坊的刘二来说,年过五旬的刘二及其三个儿子,都在制作火铳的工坊劳作。

    刘二的手艺是祖传的,他本人技艺精湛不说,三个儿子也都是个中好手,卷制的铳管细密紧实,一看就是结实耐用的上品。

    刘二曾经夸下海口,他家打制的铳管,打三百发也不会炸膛。具体结果无从得知,因为自从新式火铳进入勇卫营以来,还没人能够打过三百发铳子。勇卫营日常操训也是以模拟发射后加快装填速度为原则,实弹射击也只是五日一次,每人每次三发铳子,毕竟在战阵上,哪有宽裕的时间让铳手从容的射出三发以上的铳弹。

    刘二每月收入都在五两以上,三个儿子与他相差不大,他们四人每月能拿到二十两左右的银钱,这在当时可是相当高的收入了。

    刘家三子中,只有老大成了家。其余两个儿子虽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却一直没有成家,原因只有一个——穷。

    谁愿意嫁到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苦之家?在众多匠户中,刘二家可谓是赤贫家庭。他的妻子去世多年,家中只有四个光棍。因为没有女人操持家务,这个家只能用家徒四壁、脏乱不堪来形容。

    老大成年之后,刘二四处举债,最终掏光了家底,花费了近二两银子,终于给他娶上了媳妇,也是同为匠户家的一个姑娘。

    对现在的刘家来说,区区二两银子根本不算回事,不就是几个人几天的工钱吗?这都不算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