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抚-《崇祯八年》
第(2/3)页
崇祯估计,最近连续几次大胜,在京的郑芝凤肯定会写信告诉其兄,原本不看好明廷的传统墙头草郑家,现在态度绝对有了转变,这点从郑芝凤前段时日做的一件事便可看出端倪。
前些时日是懿安皇后生辰。性格恬淡,不喜铺张的懿安皇后张嫣,只是在崇祯和周后以及田贵妃等人的陪同下简单的吃了顿饭以示庆生,宫外少有人知。郑芝凤虽然来京时日不太长,但有银钱开路,所以和各个要害部门掌实权的官吏们关系处的非常之好。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此事,第二天郑芝凤便以给懿安皇后庆生为由,向朝廷捐输纹银十万两,请求朝廷以懿安皇后之名将银两换成粮食,用以赈济京师孤苦无依之人。
要说海盗们行事就是这么直接直率,按理说这样做不合规矩,但人家又不是干坏事。用郑芝凤自己的话讲:俺是粗人,但俺这是赤子之心。
得到消息的崇祯,只能哭笑不得的接受了郑芝凤的请求。虽然没让他陛见,但还是传口谕表彰了郑芝凤,并要求郑家继续大量采购粮食运往京师,朝廷用现银购买。郑芝凤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朝廷的事便是郑家的事,就差没说出朝廷的子民就是郑家的子民这句话来了。
写完之后李二喜取出玉玺用印,待墨迹干后即刻转身奔出殿内。他在一边看着崇祯书写,知道这份昭告天下的圣旨的重要性,所以要亲自送到锦衣卫衙门,催促骆养性立即遣人驰送陕西。
看着李二喜匆匆离去的背影,崇祯满意的点点头,这小子越来越有眼力价儿了,他伸臂展腰舒缓了一下身体。
京营的重建进行的如火如荼,在崇祯的支持下,薛濂、卫时春对京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名义上二十万人的京营,实际兵员只有不到半数,并且足有数万人是老弱士卒。
经过精挑细选之后,京营共保留三万余人的战斗队伍,比崇祯预计的三万人要多出一些,这也不算什么问题。京营也顺势扩展到二万人。京营内与朱纯臣和李国桢有所关联的人员全部清退回家,裁汰下来的老弱足有两万余人,这些人当中又劣中择优,选用了五千人成立辎重营,剩余的一万多人成了dà má烦。
老弱士卒们大都一辈子混迹于京营之中,身无所长,家无余粮。很多人都是老光棍,若放任不管,要么成了露宿街头的乞儿,要么成了流民中的一员,会成为社会的隐患。但这么多人如何安置呢?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一筹莫展,只能把问题扔出去交给内阁。
内阁诸人也高明不到哪去,几人想了半天也是毫无办法,最后只得又把难题交给了崇祯。您是皇上,大明的子民就是您的子民,您总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饿死不管吧?
崇祯到是无所谓,原先刘朝管着的那个皇庄里,青壮都已抽调组成了若干只打井队,选拔能力强的作为小队长,带着各自的队伍分散到顺天府的各个州县开展打井作业,这样皇庄的种地的劳力就减少很多。
打一口井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打完的,在全凭人力的世代,在田地里打一口深井需耗费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时间。光是顺天府就够他们忙活的了,别说还有京畿一带的府县。
青壮们被抽走后,皇庄的妇人便成了田里的主要劳动力。
她们既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孩子,又要操持田地,还要忙活家里的家务活,精力根本不够用。况且还有皇庄的作坊,每月都能拿到现成的银钱,比操持田地来钱快,也更省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