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策略-《乱世栋梁》
第(2/3)页
可当这天即将来临时,黄姈却觉得坐立不安:大战爆发,后果无法预料。
她不纠结大战的结果,因为李笠必胜无疑,但如此大范围的战争,后果不是李笠可以掌握的。
黄姈有些担心:这场大战,会不会波及大量百姓?
会不会导致一些宗室、地方牧守举州投敌,招来周、齐两国趁虚而入,使得胜利后的朝廷,面对的是残破江山?
黄姈不知道,所以心中担忧。
但是,她知道李笠不是孤家寡人,因为会有许多人,站在李笠这一边。
。。。。。。
“江夏王府,一切如常,未见异动,不过,江夏王定然会有动作,只是因为身处行在,不好行事。”
“他应该不会慌,因为君侯在击败诸王之前,不会动他。”
行宫内,大司马官署里,祖珽向李笠发表自己的看法,张铤要常驻宫中盯着,不能轻易离开,所以祖珽便承担起出谋划策的职责。
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后,说自己是忠臣,已经不会有人信了,所以,该打就打,打完了,就清净了。
现在,就等消息传出去后,外镇藩王们起兵。
对方迟早是要起兵的,问题是在何时。
祖珽可不是只会坑蒙拐骗的酒囊饭袋,他作为屡次作死但高欢父子都舍不得杀的人才,本事当然不小,做出以下判断。
其一,诸王不会立刻起兵,因为事发突然,需要相互通气,以免自己起兵后应者寥寥,导致“木秀于林”。
其二,诸王一旦决定起兵,必然要拉拢许多地方牧守,拉拢一些对李笠不满的群体,封官许愿,这需要时间。
其三,即便这些宗室王侯下定决心,却未必敢贸然发兵,因为李笠“无敌”的赫赫战绩,有目共睹,故而无人有信心在战场上正面击败李笠的军队。
所以,祖珽判断,宗王们极大概率采取的策略如下:
借兵掣肘李笠,然后自己集中兵力直取建康,之后以长江为天堑,和淮阴(李笠)对峙。
具体执行,是把皇帝驾崩、李笠都督中外诸军事、诸王即将起兵的消息,传到齐国邺城,那么,齐国君臣会意识到报仇的机会来了。
一旦齐军大举南下,河南地区烽烟再起,那么,李笠这边会有大量军队被牵制在河南、淮北,优势锐减。
这个时候,起兵的宗室们集中兵力,直扑建康。
之所以不是直扑淮阴行在,是因为先拿下建康,便能在大义上占据主动,并拥有长江天堑,抵御李笠的军队。
然后,以“太后密诏”为由,推举远在淮阴的江夏王萧大款为新君。
此为借刀杀人,如此一来,皇位的“第一成年继承人”萧大款完蛋,某个宗王为相国或丞相,摄政。
至此,梁国分为淮阴、建康两个朝廷,隔江对峙。
淮阴朝廷,只有两淮、河南、青兖之地,内有一些州郡响应建康朝廷,不受淮阴朝廷之命。
外有齐国大军压境,形势岌岌可危。
而建康朝廷,安安稳稳隔着长江与淮阴朝廷对峙,不需要和李笠决战,就能稳稳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
粮食产地众多,还有饶州大铜矿支撑财政,日子过得惬意至极。
只要齐军席卷河南、青兖、淮北,淮阴朝廷穷途末路,建康朝廷就能渔翁得利。
抓准时机,渡江北上直取淮阴,并抢占寿阳、钟离等淮南重镇,便能与齐国和谈,两国以淮水为界。
如此一来,齐国重获河南、淮北地区,建康朝廷“正本清源”,士族们顺便收拾了寒族武人、北伐武勋(站在李笠这边的那些武勋),皆大欢喜。
“若如此,君侯的头颅,必然会上漆,存于武库,和侯景头颅做伴。”
“身躯的其他部分,譬如双手,会送到邺城,在太庙前走一遭,然后...”祖珽想了想,说:“或许会被做成凭几,与侯景双手所制如意,相得益彰。”
李笠觉得这种下场一定很惨,问:“所以,应对的关键在饶州?”
“对,饶州,确切地说,是君侯的家乡鄱阳。”祖珽点点头,分析破解“敌人”策略的一个关键。
鄱阳,是李笠的家乡,也是李笠的根基之一,只要李笠动用“乡亲”控制了鄱阳,就有能力控制南昌,进而集中兵力去取寻阳、湓城。
如此一来,就能扼守长江中游航道,组织大量彭蠡湖乃至长江渔民、船只,构成一支规模不小的水军,阻塞航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