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役兵-《乱世栋梁》
第(2/3)页
现在,正好作为谈资,向客人们介绍一番。
“百姓服力役,为官府效力,譬如修桥补路、筑城营建、清理河道等等,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多有百姓因故无法服力役,便缴免役钱,官府用此钱雇佣劳力,替代此人服力役。”
“可即便如此,许多人因故无法服力役,也无钱财免役,便举家逃亡。”
“官府要修桥补路,需要用人,可服力役的人,因为各种原因,要么无法服役,要么耽误农事,这矛盾一直存在,不好解决。”
“而役兵制,就是官府公开招募流民,或无业者,以军队形式进行编制、管理,组织他们去进行修桥补路、营建生产、兴修水利等大型工程的建设。”
“并且替代一些力役,譬如白直、守库、巡夜、门防等等,将本该由百姓承担的一些力役,转到这些役兵身上。”
“如此一来,官府能够在大兴土木时,不需要征发太多百姓,不会耽误农时,百姓也不会因为服力役去工地干活,而长期离家。”
一番介绍,客人们大概明白这役兵制是什么意思:确实是在现行力役制度上的改良。
官府如今经常花钱雇人参与大型工程的建设,不过一般都是事前雇佣、工程结束后解雇,属于临时雇用,雇用对方打短工。
役兵制,就是官府长期雇佣一群人,如同军队一般管理,有专门的地方居住(允许携带家眷),专门承担大型力役(工程施工)。
这种雇用是长期雇佣,被雇佣者,是给官府打长工。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大兴土木时官府有人可用,也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收容那些无地农民、无业游民,让其有一口饭吃,一举多得。
王?又介绍:役兵制不是终身制,初步定三年一期,到期后,役兵可以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不会变成兵户、吏户、匠户那样的父子世代相传。
客人们听了之后,有疑问:这一支支“役兵”队伍,连同其家眷,开支不会少,官府哪来那么多钱维持?
有工程、有事做的时候,花在这些人身上的钱粮值得,可一旦闲下来,为了养活这些吃闲饭的人,得白白花掉多少钱粮?
真不如临时雇人、事后解雇来得划算。
“诸位,虽说君子耻于言利。”王?依旧兴致勃勃的讲解,“但是,我还是得说一说‘利’。”
“官府当然没有闲钱养闲人,这役兵制想要维持下去,必须能够自负盈亏。”
“役兵承接其他杂役,是不可能有像样收入的,所以,关键还是在工程上。”
“都尉,莫不是在工程上做文章?莫不是偷工减料?这如何使得?”
有人惊讶,颇为担心:“朝廷的工程,都事关国计民生,若偷工减料,责任谁扛得起?”
王?笑道:“谁敢在朝廷的工程上动手脚?役兵还承接民间工程,帮人建房,这才是利润来源。”
“毕竟,新式的砖砌水泥建筑,可不是随便什么施工..施工队能建的,尤其建成楼台亭阁,寻常工匠,谁会?”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
源自饶州鄱阳(原先的江州鄱阳郡)的水泥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渐渐为人接受。
王?介绍,水泥建筑如今在寒山得以“普及”,并未发生垮塌等事故,所以人们对其质量有信心。
因为寒山出产大量廉价砖瓦、水泥,所以,水泥建筑的造价不算贵,渐渐在淮、泗流域的大城里普及。
但影响水泥建筑普及的一个问题在于施工技术,因为这涉及新型施工技术,所以能修建水泥建筑的工匠不是很多(相对而言)。
两淮试行的役兵制,想要在不增加官府负担的前提下,长期维持下去,关键就在承接民间水泥建筑的施工工程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