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体系力量-《人生一串》
第(2/3)页
到了这一步,得理解化肥的发展步骤。植物需要的肥料,主体上分四种:氮、磷、钾及包含大量微量元素的复合肥。而传统上的氮肥,主要是人畜粪尿;传统的磷肥,主要是骨粉及豆饼等,传统的钾肥,一般是草木灰。有化学工业之前,人们不知道复合肥。
而化肥工业,首先得从氮肥开始。在我们中国,最开始的县级化肥厂,生产的主要氮肥是碳铵,化学全名叫碳酸氢铵。后来,高级一点的化肥厂,才产磷肥。当这个国家能够产尿素时,才表明,他的工业体系,已经开始完整了。我们国家能够全面生产尿素的时间,也只是从八十年代开始,那也是我们粮食大增产的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杂交水稻的推广,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从水稻亩产四百斤到八百斤。第二阶段是八十年代中期尿素的大量使用,从八百斤到一千二百斤。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开始至今,复合肥的使用到各种种子与农药的使用,再加上杂交水稻的改良,已经达到了接近两千斤的水平。
冬子听了,吓了一跳,这不是原来的接近五倍嘛。所以,按人口与总产量的比例来看,今天人均占有的粮食,至少是以前人均粮食的三倍。
“野蛮式增长啊,原来是这样,好多问题可以解释得清楚了。”冬子感叹到:“农业,从原来紧绷的社会基础,变成今天可以完全轻松对付,这为中国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没了饥饿的包袱,我们可以完全放心地搞工业。而工业化的成果,又促进着农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啊。”
小向明显不太懂冬哥的话,小熊倒是听懂了一些,但还是有一些疑问:“冬哥,你想解释什么问题呢?”
“我们国家几十年了,一直想搞工业化,为什么一直坎坷?因为农业落后这个问题没解决,大家为吃饱费尽心力,既没钱来投资工业,也没劳动力抽出来搞大工业。为什么八十年代后,工业飞速发展?因为农业盈余带来的积累,以及大量被解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投入工业,比如说打工潮的出现,才给工业化提供了物质与人力两方面的基础,所以,条件具备了,发展就自然顺畅多了。”
小熊此时,对冬子简直佩服得很了:“冬哥,你一个厨师关心起工业化来,太了不起了。”
“不是,我原来在广东和西安时,那一帮子朋友,整天讨论这个问题。”
冬子喝了口茶,也分别给小向与小熊倒了一杯,那是杨哥送给他的茶叶,虽然号称是顶级的,特别贵,但在冬子这种不太讲究的人面前,它只是称得上很好喝而已。
“体系的力量,科技树的攀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普通人,把吃肉当成好玩似的,不知道,有些国家,把人民喝上肉汤,当成最高领导人的理想呢。”
冬子有一种明显的感觉,所有人的发展及兴旺,与国家民族的整体命运是相连的。
比如,小从的方面来说,没有容城的房地产开发,就没有自家老屋的拆迁,容城突然之间冒出成千上万的百万富翁,其实是享受了时代的红利,与个人的努力,关系不大。
再比如,人们的包含结构。以前在容钢时,父亲做菜,工人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红烧肉这种大鱼大肉的东西,因为大家缺少动物性脂肪与蛋白质的补充。而后来,对味道有追求的人,脂肪量充足的人,才对这种比较瘦的卤鸭子感兴趣。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骨头比肉贵。猪排骨买到二十多元钱一斤,而瘦肉,却只有不到二十块钱,纯粹的肥肉,一般用来炼猪油,大概只有十来块一斤了。这种包含习惯,在近些年,与传统的,刚好调了一个个。
小向对这些没有兴趣,但对卤料有兴趣,总在冬哥面前问这问那的。冬子当然不能透露自己卤料的内容,对方也没这方面的意思。对方只是对卤料烹饪本身感兴趣,想多了解一些知识。于是,冬子从一个问题开始,给他上了一课。
“你既然对调料感兴趣,那你知道十三香吗?”
“哪个不清楚?这满大街卖的东西。”
“那好,我问你,它里面有多少种调料?”
“不是说十三种吗?”
冬子望了望对方,笑了起来。小向看到冬子这个表情,有点不自信:“难道不是十三种?”
“过去曾经是过,以十三种为主,其实不止。”
于是,冬子给小向普及了十三香的基本知识。
“十三香”就是指13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等。属调味料,厨房用品,佐料。
“十三香”的配比,一般应为:花椒、大料各5份,肉桂、三奈、陈皮、良姜、白芷各2份,其余各1份,然后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十三香”。分开使用也可,如茴香气味浓烈,用于制作素菜及豆制品最好;做牛、羊肉用白芷,可去除膻气增加鲜味,使肉质细嫩;熏肉、煮肠用肉桂,可使肉、肠香味浓郁,久食不腻;氽汤用陈皮和木香,可使气味淡雅而清香;做鱼用三奈和生姜,即能解除鱼腥,又可使鱼酥嫩相宜,香气横溢;熏制鸡、鸭、鹅肉,用肉蔻和丁香,可使熏味独特,嚼时鲜香盈口,满室芬芳。
制作“十三香”时原料必须充分晒干或烘干,粉碎过筛,而且越细越好。每种原料应该单独粉碎,分别存放,最好将其装在无毒无异味的食用塑料袋内,以防香料“回潮”或走味儿。使用时并非用量越多越好,一定要适量,因为桂皮、丁香、茴香、生姜以及胡椒等料,它们虽然属于天然调味品,但如果用量过度,同样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乃至毒性和诱变性,所以使用时应以“宁少勿多”为宜。
讲到这里时,身边的小熊几乎要拿笔来记录了,冬子制止到:“这些都是常识,你多翻翻书就知道了,还有一些,老厨师的经验之谈,听听也就过了。当然,如果作为正规的厨师,不仅要知道它们的香型及使用方法,地道产地,还得要知道它们的各种成份的性味及营养价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