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二十年后的目标-《我真是大昏君》


    第(2/3)页

    没办法,棉纺是大明帝国的支柱产业,精美的棉纺织品大量出口,产值与茶叶、瓷器也差不了多少。

    可棉纺业需要棉花,原料并没有那么充足。特别是大灾害来临,能种也要种粮食,经济作物被排到了后面。

    而毛纺产品所用的羊毛,之前只能用来擀毡子,十分精陋,或者就是直接丢弃的废物。

    现在能够变废为宝,出口创汇,赚大头的不是蒙古诸部,而是中华商会,以及收取商税的朝廷。

    可不管谁赚得多,至少是各方都满意。如此,才能保证长期而稳定的生产,稳定而长期的收入。

    其实,还有一家也有所获,那就是科学院。中华商会购买毛纺机械,其中可是含着专利费的,只不过这个名词还没正式提出。

    不论是专纺羊毛的机械,还是超过珍妮纺机的棉纺机械,都成为科学院的资金来源。

    当然,这是在皇帝的威权下,中华商会、海商总会和江南商会共同垄断棉纺毛纺业的大规模生产,才具有的专利保护作用。

    在皇帝看来,正式推出《专利法》还为之尚早。最关键的便是大明国民的教育程度达不到他的要求。

    如果按照目前对于普遍教育的推行速度,至少要十年,或许是二十年,才能令皇帝满意。

    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才是帝国长盛不衰的基础。别看现在的明军战力强大,国势稳定向上,那可是皇帝的金手指强行拔高的。

    如果没有了朱由校,用不了几年,大明帝国又会惯性地走回原来的老路。这一点,皇帝心里清楚得很。

    他改变的固然是大明帝国的历史走向,可多数是在硬件上。在软件方面,也就是思想意识,要突破封建传统的束缚,还远远不够。

    尽管诸项新政,以及兴利除弊的各项措施得以推行,但更多的是依靠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不是多数人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十年吧!皇帝并不知道草原小姐妹的心思,却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

    二十年后,大灾害从高峰回落;二十年后,差不多是一代人成长起来;二十年后,大明帝国的疆域将达到新的高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