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信王巡察,老魏谦辞-《我真是大昏君》


    第(1/3)页

    不管到什么时候,就算没有了地主,佃民也是肯定存在的。

    因为,没有自己的田地,给别人打工,那也可以算是佃民的一类。

    而土地国有化,对于皇帝来说,还在犹豫和迟疑之中。土地兼并的利弊,他还有着另外的思路和想法。

    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在封建社会,这可能就是太平盛世的的象征。

    但皇帝却深知,农耕社会最终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倒不是没有人种地了,而是做工的更多,却并不需要拥有土地。

    可大明帝国必须有足够养活子民的耕地,这是皇帝的底线。手中的饭碗必须端得稳,绝不能光依靠对外掠夺,或者是购买。

    即便如此,随着农业技术和耕种机械的进步,也不需要全民皆耕。

    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以后可能还会降到十分之一,这个比例的农民,应该就能够养活全国人口。

    也就是说,把目标定在土地国有、人人有田,已经不太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皇帝的思想确实在发生着改变,这与几年前的想法已经大不相同,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更加契合大明帝国的实际情况。

    一边是不断地减免赋税,使土里刨食儿的农民能喘口气;一边则在发展工商,纺织机械在改进,道路运输在加快,海外贸易在扩展……

    工商税收是大头儿,镜子等新商品是暴利偏财,土地赋税则从大明帝国的财政支柱地位上不断弱化。

    皇帝认为自己已经摸索出了正确的发展之路,当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对于阻碍他恤农求安定的地主劣绅,自然不会客气。

    因为他深知,历史上的大明帝国不是被天灾或建奴灭亡的,而是亡于贪官污吏,亡于地主劣绅。

    大灾害来临时,那些地主豪绅家真的没余粮吗?成千上万起义的农民是靠什么生存的,吃大户而已。

    明军真的缺饷缺粮嘛,崇祯顶着骂名不减灾民赋税,顶着天下大乱搜刮的三饷,又有多少真的落到了明军士兵手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