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湄公省新政-《我真是大昏君》


    第(2/3)页

    现在,朝廷在湄公省放开土司衔号,等于给了内地土司开枝散叶的大好机会。

    谁没有子侄,谁不为了能世代传承而煞费苦心?派出子侄辈带领部分族人在湄公省扎下根基,既拓展基业,又少了内部的血腥争斗。

    当然,土司们也会想到迁民于外,实力将受到损失。但权衡轻重之后,依然觉得利大于弊。

    在内地的地盘已经固定,基本上不可能再扩张。用武力去抢,朝廷可不允许。搞平衡,不使一家独大,甚至是拉小打大,向来是朝廷的原则。

    比如播州杨氏,号称“地方二千里,民悍而财富”,但在发动叛乱后,仅仅维持了两年。

    原因很简单,杨应龙起兵后,周边土司没有和他一起参与叛乱,反而响应明朝征调,派出土兵一起参战,孤立无援的杨应龙无法抵挡。

    其实,也不是其他土司更忠于朝廷,而是攻打播州杨应龙,有利可图。从这里也能看出明廷对土司的策略,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比如麓川思氏土司,势力庞大,反叛的时候,明廷便征调了不少西南地区的土司兵参与作战。

    在明军和土司联军的讨伐下,思氏被击败,麓川的土地被瓜分,出兵的木邦、孟密等土司都得到不少好处。

    无利不起早,你不给好处,谁会卖力干活儿呢?

    可讨伐播州杨氏后,明廷并没有给出兵的土司分润,反倒直接把播州拆解,并入自己直接控制的省份。

    可以说,播州平叛是成功了,但却寒了出兵助战的土司们的心。

    等到奢安之乱时,大大小小的土司或加入叛军,或暗中相助,极大地增加了朝廷平叛的困难。

    这倒也不能说是明廷的失误,和土司的关系本来就既合作,又防范猜忌。对帝国来说,只要有机会、有力量,自然想把土地纳入直接统治。

    对于土司来说,既要在表面上听朝廷的号令,又要警惕着朝廷进行的瓦解和吞并,极力保持住自己的独立王国。

    双方都觉得挺难的,湄公省重设土司,似乎给双方的猜忌提供了缓和的机会,好象有了新的解决紧张关系的办法。

    交卸完任务,徐弘玉和徐如彬,以及他们所率的部队又有了五天的休息时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