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举制度(一)-《光熹帝国》


    第(2/3)页

    这首新体诗是一次刘辩与众臣饮宴时,酒醉吟出的。当时席上的曹操记在心中回去后讲与戏志才听。此时听到戏志才吟出刘辩的这首诗,曹操也不禁感慨的说:“当今天子少年英慧,所行之事皆是天马行空别具一格,光是这科举取士就令人意想不到。”

    “此诏一出,恐怕以后天下有能之士尽归朝廷。”戏志才叹道。

    自从跟随曹操后,戏志才每每想事都会从曹操的利益角度出发。虽然朝廷没有取消征辟及察举等旧式取士制度,然而可以预见科举制度的出现已经昭示着朝廷想要取消征辟制、察举制等旧式制度,将天下人才收归国有的决心。相比较征辟、察举制,科举制度更符合中央朝廷的利益以及更能引起天下读书人都的兴趣。

    作为读书人,戏志才最能了解天下读书人的心态。虽说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是这帮读书人谁不是自负才高。天子开科举以才取士,必然能吸引天下士人的趋之若鹜。

    若科举考试逐渐形成定例,必然会与征辟、察举制抢夺大量人才资源,此消彼长间,征辟、察举逐渐式微,朝廷取消征辟、察举便顺理成章。若真是这样对朝廷内部的党阀集团以及地方诸侯都是极大的冲击。不能够任人唯亲,不能够搜罗人才,党阀或地方诸侯的实力必然会下降。

    同样的,这对曹操也有着极大的影响。虽然曹操此时并没有表现出割据一方的雄图壮志,可是戏志才却知道曹操雄才大略,绝非池中之物,卧于京师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可一旦居于地方,风云际会便腾空化龙。

    戏志才也想过效仿朝廷也搞一个科举考试,可仔细思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天子能够举行科举是因为朝廷有着大义、正统的名分能够吸引天下士人,这绝对是地方诸侯无法比拟的。况且曹操新入兖州,能否全领兖州还是未知,许多地方还需要朝廷的帮助,表现的过于抢眼恐怕引起朝廷猜忌。枪打出头鸟,在强大之前还是低调一点的好。至于搜罗人才,戏志才还是决定利用自己多年来在颍川建立的关系网,找一些同窗好友来协助曹操。

    此时曹操不知戏志才心中想法,现在的他也确实还没有雄踞一方的大志,对于朝廷还是比较忠心,尤其是对于小皇帝刘辩感情也异常深厚。对于朝廷开展科举取士一事并没有想到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反而担心起朝廷来。

    “天子施行新政,若是朝臣反对如何?”曹操忧虑的说。

    戏志才冷笑一下,道;“朝堂上谁反对,谁就是在与天下士人为敌。朝廷科举考试,择才学最优者为先,这是给天下士人一个显示自己,公平、公正出仕的途径。尤其是对寒士来讲,更是难得的出人头地的机会。谁要是在这件事上唱反调,必然会引起天下士人的公愤!”

    戏志才说到这叹了一口气。这个科举制度抛开其中的帝王权术不说,也确实是一个公平的朝廷选官制度。戏志才本身就是一名寒士,自然了解寒士的辛酸。没有大家族的依靠,寒士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依附他人。

    征辟制、察举制实行了几百年,其中也确实有以他人的品德与才华公平举荐。可是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者也不占少数。尤其是东汉末年,朝政**,这种情况便越来越严重了。戏志才自己就是不愿意依附他人而出仕,便一直默默无闻于乡野,今次若不是好友荀彧引荐,他也不会来到京城,更不会遇到曹操。运气不好的话恐怕籍籍无名老死乡间也未可知。

    曹操听了戏志才的话连连点头,二人又谈论了一番兖州的形势,正说间,戏志才无意中一抬头,正看到一名青衣文士骑着毛驴从他们的马车外路过。

    戏志才一愣,青衣文士的模样甚是眼熟,只是一时想不起来是谁。

    将头探出车外,看见青衣文士骑着毛驴向着洛阳的方向奔去。科举考试的诏书一出,有很多士人都在向洛阳赶路,戏志才和曹操一路走来就碰到了好几个。想来这名文士赶向洛阳也是为了科举之事。只是瞅着他的背影越看越熟悉,一时之间,戏志才还是想不起他究竟是谁。

    看着戏志才头露在窗外怔怔的发愣,曹操好奇地问:“先生何事发呆?”

    “刚才似乎见到一个故友,只是想不起是谁。”戏志才答道。

    曹操言道:“先生故友必是大才,不知可否引荐。”

    戏志才苦笑道;“此人早已远去,况且我还记不起他究竟何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