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屯田-《光熹帝国》


    第(3/3)页

    虽说现在朝堂上也是藏龙卧虎,可这些人全是桓灵时代的旧臣和士大夫之流,其中很多人还有可能成为刘辩今后改革的最大阻力。

    刘辩要想改革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有自己的嫡系和团队,光靠魏翊、蒋奇、卢植这些人是不够的,他必须大量的吸收人才。

    汉代招收人才,选拔官吏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

    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选拔官吏的子弟出任官职。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实行,朝廷规定凡两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即可从族中子弟总选拔出一人出任郎中一职。任子制是大汉封建宗族社会的产物,直接导致了今后帝国门阀林立的状况。正因为如此刘辩才不会傻到选择这种方法来选拔人才。

    而察举制则是这个时期比较先进的官员选拔制度。在汉武帝时开始广泛推行,主要通过公卿、列侯和地方官员的考察,把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举荐给朝廷,再经过朝廷考核后,量才施用。

    察举制是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前身,它的出现直接打破了封建贵族的世袭制度,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意义。

    不过虽说察举制意义非凡,可却并不适合现在的刘辩。

    一来察觉制太过于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把人的道德行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才能。这样不利于刘辩的改革和唯才是举的执政观念。

    二来由于察举制主要靠他人推荐来给国家选才,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容易形成裙带关系,互相结为朋党不利于国家统治。袁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一个例子。况且如今四方州牧郡守各个都在积聚实力,以图能与朝廷抗衡,若有人才自然都会自己留下,根本不会举荐给朝廷。

    有此两条刘辩只好将察举制放弃不用,而改用最后一种的选官制度——征辟制。

    征辟制同样产生于汉武帝时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长官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为“征”,官府征召称为“辟”。

    虽然在东汉时期征辟制入朝为官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官府辟除的方式也容易形成官僚集团的朋党关系,可对现如今的刘辩来讲,这种帝王直接擢用人才的方式既体现了唯才是举的施政方针,有保证了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对皇帝的忠诚,很适合现在的刘辩使用。

    于是,刘辩下诏大征四方俊杰,朝臣中若知有何人贤良亦可向皇帝推荐,光熹时代最大的一次征辟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