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廷议-《光熹帝国》
第(3/3)页
见二人仍旧争执不下,袁隗、王允将二人隔开,各自劝下。
董卓见何太后皇帝都走了,自是也不愿多呆,冷哼了一声,扬长而去。
袁绍见董卓走了仍然忿忿不平的想找回场子,气呼呼的说道:“吾必斩其首!”
大汉光熹元年的第一场朝会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草草结束了,会议的议题探讨大汉帝国的未来已经无从谈起,反而更多的官员对于大汉未来充满了悲观的想法,对于勤王有功人员的封赏也被移到了以后再说。
袁绍回府后,立刻与叔父袁隗紧急商讨今日廷议之事。董卓的嚣张跋扈自然给他留了很深印象,这也使袁绍更加确定陆续开入上西门的董卓军队不会有假,不然董卓不会如此有恃无恐。
袁绍终于开始后悔没有及时对董卓下手,不由得想起了曹操所说的那句“此时不取,恐受其害”的话,如今真的应验了。
只是袁绍虽然觉得羞愧,可是却没有对曹操的先见之明有所钦佩,反而对其妒恨起来。
乱世方显英雄,不知何时起,曾经跟在自己身后的跟班小弟,如今已经风头尽胜自己,超出了掌控。
曹操并不知道袁绍对他的态度已经有了变化,懵懂不知的他此时只是一心忧虑于洛阳的紧张局势,好友骑都尉鲍信怕他闷在家里心烦生病,便和他一起相约出来逛了逛洛阳繁华的商业中心——金市。
虽是出来散心,可曹操还是全无放松的心情,心里挂念的,嘴上说的还是洛阳城内越来越糜烂的局势。
董卓的大军越来越增多,其人也越来越嚣张跋扈,自己曾经的担心一语成谶。虽然有心拨乱反正、匡扶社稷,可兵少权低的他却不知如何去做。
鲍信见曹操忧心洛阳局势,即使出来散心仍然唉声叹气,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此时的他对洛阳的局势已经彻底失望,决定带领麾下兵马返回兖州济北国,再图救国良策。
“本初不听我等之言,坐失良机。如今朝廷局势已烂,我等徒留此地也是无功。久之亦恐董贼毒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如我等出走中原之地,立足于外,静观朝廷之变。即可明哲保身,亦可救国。”
鲍信的话并非毫无道理,只是曹操对洛阳对朝堂还没有彻底绝望,仍然保持着一丝希望,想留在这里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乘。
就在曹操鲍信两人边走边讨论救国之策之时,在金市的一个偏僻巷弄间,一双精明的眼睛正在偷偷的注视着他。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