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大都督死因之谜(下)-《光熹帝国》
第(3/3)页
终于寻到刘备的一个昏招,一把大火火烧连营,完败一代枭雄刘备,使得刘备羞怒交加,最终病逝于白帝城。
夷陵之战过后,原本默默无名的陆逊名震天下。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对待陆逊的问题上,同样是功高盖主的陆逊却没有走上周瑜、吕蒙的道路。
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此时孙权的地位已经相当稳固,已经鲜有人能撼动他的地位。第二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陆逊和鲁肃一样,都是孙权的自己人。
陆逊二十一岁时就应召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当时孙权刚刚掌权,周围都是其兄孙策留下来的,像张昭这样的前朝老臣,而与他年纪相仿的陆逊,自然成为一个谈得来的伙伴。
后来,陆逊历任东、西曹令史,屯田校尉,逐渐成为了执掌东吴兵马的大都督。而孙权也从最初的羽翼未丰,到根深蒂固。可以说陆逊的成长折射着孙权的成熟。
孙权对他一直信任有加,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他,孙陆两家形成联姻关系。
正是因为孙权对陆逊的信任,和对自己地位的自信,使得陆逊在立了救国之功后,没有马上被鸟尽弓藏。
如果从那以后,陆逊可以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做人,也许会成就一番君臣相得的佳话,想不到在二十年以后,陆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卷进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夺嫡之争。
当时晚年的孙权因为年龄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昏庸,性格上的缺点开始暴露无遗。猜疑心重,暴虐成性的他设立特务机构监视大臣,对于大臣也不再加以掩饰的随意斩杀。
而此时陆逊力主保太子孙和,上书谏言罢免鲁王孙霸,对孙权的家事指手画脚,这令孙权感到相当的不满。
且陆逊一直驻守武昌,声望至隆,上至太子孙和,下至步骘、诸葛瑾、潘俊等吴国政要都与他交好,他自己本身也是江东大族,不仅与丞相顾雍是姻亲关系,家族里的子侄也在东吴身居高位,这一切让孙权感到担心,自己在世时也许可以压制住陆逊,可若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是否能驾驭住这位权臣呢?
所以孙权为了身后计,不得不对陆逊开始下手。
不过现在的孙权并没有选择以往的暗杀手段,一来晚年的他比较昏庸,已经很少顾及明君形象,滥杀大臣的事时有发生。二来夷陵之战已经过去二十来年,陆逊曾经的救国之功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很淡,所以孙权对付陆逊已经不再有任何顾忌。
孙权先是相继流放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又诛杀了亲近陆逊的吾粲,还每每寻一些陆逊的小错,派使者去责骂于他。
最后,陆逊害怕了。
和孙权认识了这么多年,陆逊最了解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孙权的亲信,他对周瑜、吕蒙的死并不是一点都不了解,还很有可能参与其中。如今孙权向他流露出的这种态度已经很明显了,陆逊明白自己已经大势已去,甚至自己还有可能比周瑜、吕蒙他们死的更惨,不但身败名裂,还会株连九族。
史书上说陆逊最后是“愤恚致卒”,即使心里又愤怒又怨恨导致的死亡。其实我觉得应该说成忧惧而亡才更加贴切。甚至我觉得把陆逊的死亡猜测为自杀也不为过。
因为他死的正是恰到好处,正在孙权要对他动手之前,不但保住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自己的族人也没有受到太大的牵连。自己的儿子陆抗甚至在后来仍得到东吴皇室的信任,出任大司马,益州牧,地位不在他之下。
陆逊死后,孙权终于对自己的地位放下了心,东吴也结束了名将时代。
公元252年,在陆逊所谓的愤恚而死的七年后,孙权驾崩,谥号东吴大帝。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