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不愿负此生-《大宋枭途》
第(1/3)页
…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乡试)、省试(会试)以及最终的殿试。
如果让蔡仍自己去考,蔡仍指定连最初等的解试都考不过去,哪怕他因为要翻译一些重要的史料而精研过古文。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蔡仍根本就没经历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
幸好!
原来的蔡仍帮蔡仍将所有的考试都考完了,给蔡仍留下了一个现成的成绩。
甲科第四名。
在电视上,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
这里进士甲科和进士乙科其实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不小。
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唐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于是,终唐一代,“甲科”便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北宋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到了北宋后期,则明确了,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到现在甚至出现了第三档(即同进士出身)。
而到了南宋,更是出了五档(即,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而“二甲”事实上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
总而言之,就是,不管哪个朝代、哪个时期,甲科都要比乙科高一筹。
甲科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无疑就是榜魁,榜眼就是第二第三名,后来演变为专指第二名,探花在唐朝和宋朝前期时指同榜进士里最年轻的那个,后期就变成专指第三名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