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微博。 “顾鹤,我不喜欢你。 这个不喜欢,并非先入为主的偏见? 也并非与生而来的歧视。” 随着李世信文章的开场白显示在千千万万个屏幕之前? 网友们笑喷了。 这尼玛,像极了是情窦初开的小朋友收到情书之后的拒绝信好不?! “事实上? 我也曾喜欢过你。当你初入影视圈? 拍摄了那部展现底层务工者的小成本电影,获得了大学生电影节金奖的时候? 我也曾欣赏你影片中的灵气,也曾欣赏你难掩的才华。 那个时候的你多好啊? 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 敢于用你的镜头将这些社会不被注意的边角? 将那些大部分媒体都不愿意去诉说的疾苦展现给我们的观众。 可是在那之后,你变了。 在你名声鹊起的那个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留过洋,且从事脑力劳动者实属少数。而大多数的平民百姓? 都还处于从经济到讯息的双重围墙之中? 对外面的世界,对外面人对我们的看法懵懵懂懂充满好奇。 毫无疑问你有了名气也有了地位,每每你在采访之中大谈国内国外,将两个地域两个文化之间横加对比,高谈阔论的时候。你就成为了普罗大众心目中的高级知识分子? 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所仰慕的对象。 从那个时候,我不喜欢你了。 因为你总是说着国外怎么发达? 国内怎么落后。总是说着国外人如何处事,国内人又如何不堪。 我并非不喜欢你将别人的优点和我们的缺陷作对比? 而是我不喜欢你高高在上的提出了问题和观点,却从来不说出建议和改变的方法。 我更不喜欢你在对民俗时政和历史高谈阔论的时候? 你的那些见解与主张? 已经完全的超出了你的专业范围。 你完全忘掉了? 你是一个电影人的事实。 在那一刻,我的心里你已经不是一个电影人了,我更愿意称你为公共知识分子。 何为公共?掌握话语权,且乐于透过互联网新媒体对公共事务发表评论,即为公共。 不满足在自己领域发表意见,偏偏要去干涉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 每每有公共事件发生,不管懂不懂、理性不理性都要评论一番,骂下应对突发事件而措手不及的官方,博得万千追随者的赞赏。 在那个时间段,大部分文化水平有限的网民扑向互联网。人们在疯狂享受互联网这个可以自由发声的权利的情况下,每一个热点事件都成了发泄口。 而像顾鹤先生这种公知,就成了为底层普通人发声的人,成了对抗官方不公的利器,成了所谓的社会最后的良心。 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时节,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每一个公共事件也都成为顾鹤们狂欢的阵地,大多数网民相信只有靠公知才能知道真相,网民们也感受到公知的力量。 只要有公知带节奏的公共事件之中,还未判刑的引起民愤的人可以被判死刑、已经被判了死刑的人也可以最终保住一命。 这健康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