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借壳的成本-《投行之路》
第(1/3)页
提及借壳成本,蒋一帆之前大致做过研究。
他家的新城钢铁集团虽然颓势已定,但其产品高额的市场占有率暂时不会让这艘巨型战舰沦为一个“壳”。
尽管客观事实不算太坏,且蒋一帆内心也不情愿,但习惯防患未然的他还是为此调研了下行情。
借壳成本就是如果我们自己无法io,想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一个上市公司,需要花多少钱。
常规借壳方案的成本计算如下
交易前,假设咱们想买的壳公司市值50亿元,壳资产利润5亿元。
交易完成后,壳公司市盈率为50倍,总市值变成5亿乘以50等于250亿,且我方持股65,那么借壳成本250亿(165)875亿元。
我国每年a股的借壳成本在80亿至100亿的区间内。
但这只是理论情况,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家公司可以一下拿出80亿至100亿的真金白银去买一个壳呢?
有这个钱爷爷我干脆直接买股指基金,因为股指基金长期定投,持续五年以上,收益年化也多半超过10。
80亿的10就是8个亿,a股上市公司中净利润超过8个亿的公司不到250家,比如招商银行、中国石化、兴业银行和长江电力等。
很不幸,这类公司一听名字,就知道及时爷爷我有钱买,他们也不会卖。
在借壳上市的实际操作中,通常壳公司的市值在30至40亿之间,市值超过50亿元的壳就很难卖得动了。
大家会问,明明刚才你说借壳成本在80亿元以上,怎么突然又变成50亿元以下了呢?
这不是明显被低估么,不应该分分钟被炒上去才对么?
理论上是的,因为80亿至100亿是壳的理论“价值”,但不是壳的“市场价格”,这又回到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供求关系。
被炒上去的基本条件是有足够多的壳卖,有足够多的人买且有钱买。
蒋一帆发现不管io,债券业务怎么火,借壳市场就跟个打坐的和尚一样淡定,每年成功交易的数量就几十家,不温不火,没出现过断崖式下跌,也不会有爆发式增长。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限制太多,归纳来看有七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