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侯君集之设想-《大隋第三世》
第(3/3)页
“侯将军,我军如果按照你的思路来打,便彻底和太子殿下中断联系,成为深入敌境的孤军,却不知道你要如何攻、如何打?我担心如果冒进,会落得跟昔日东魏一样的下场。”宇文士及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他很清楚潼关之险,也有一个折戟沉沙在潼关城下的活生生例子,那就是——东魏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高欢自晋阳起兵西征,派车骑大将军窦泰攻潼关,当时宇文泰屯兵于广阳,声称欲保陇西,却于暗地集结兵马准备奇袭窦泰。窦泰果然中计,等他发现宇文泰大军从天而降,慌忙依山结阵,但阵势还没结成,就被西魏铁骑破掉,窦泰兵败自杀!也正是因为窦泰的惨败激怒了高欢,间接的引发了后来东魏在弘农、沙苑、玉璧战役中的一系列惨败。
高欢的实力原本远高宇文泰,东魏大军甚至已经渡过黄河了,西魏当时危在旦夕,但就这样被宇文泰逆袭了。高欢的一系列惨败也让东魏永远失去攻取关中机会……归根结底还是东魏太过冒进。
潼关难啃是出了名的,当年占据绝对优势的东魏尚且奈何不得,更不要说处于绝对劣势的唐军了,宇文士及并不看好侯君集这个计划。
“再者说了,杨善会近在咫尺,我军一动他就能察觉到,我军失去突袭潼关之奇效。到时别说攻下潼关了,甚至还被他衔尾击破。”
“这……”一时之间,侯君集无话可说。
见他语塞,宇文士及不禁叹了口气,暂时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实际上,有一点他没有说,也不敢说:那就是隋朝可以承受杨善会、薛万均全军覆没的代价,因为强大的国力使隋朝轻而易举的卷土重来,而唐军不但败不起,甚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资格都没有,这是国力上的差距,不是现在的李唐王朝能够改变的。
宇文士及能够想到这点,李世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在坐的所有将军都知道破局的最佳办法就是在李建成的掩护下,两军交替南撤,但李渊并没有同意他们的诉求。
在李世民看来,国内固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危机,但只要保住军队,那些不满声音也只能在暗中发发牢骚罢了,难道他们还敢造反不行?他之所以请求援军、提出扩军三十万的疯狂举动,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已,他本意是让李渊感受到唐朝的危境,是而同意他的撤军的诉求,继而巩固国土,埋头发展、苦练精兵,等时机成熟再与隋朝决一死战,可结果还是没能打消李渊的侥幸之心。
世人常说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事实上,大将敢不受的结果就是死,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汉周亚夫惨遭灭门之祸,根源不就是细柳营只知周亚夫,而不知皇帝所导致的吗?
外人尚且如此,父子之间所存在的军权之争,更加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李渊可以在任何事情容忍他的儿子,包括在朝堂上营结私党、拉帮结派,只要不涉及军权这个敏感神经,李渊全都可以不追究。惟独在军权上,李渊绝对不会容忍,哪怕是他最为倚重的两个儿子也不能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