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多面华歆-《城姬三国》
第(2/3)页
不过现在的孔融,虽然也是大儒名士,但却并没有儒林领袖的地位,所以白图特地在礼部设立了大祭酒的虚位,以免这些大儒相互不服,毕竟文无第一。
实际上孔融才更像是“大祭酒”,真正司部的工作,反而都是华歆在代劳……
对孔融,白图是真正的放心,因为孔融本身已经沉迷著书立作,追求的是文功盖世,而不是礼部的权力。
对真正负责礼部的华歆,其实白图也比较放心。
虽然华歆有其不光彩的一面,比如……著名的衣带诏事件后,曹操派人逼宫,擒杀伏皇后和皇子的时候,这带兵入宫的人就是华歆,在艺术创作中,更是华歆亲手将藏在墙里的伏皇后,薅着头发扯出来。
老曹死后,曹丕动了篡位的心思,其他魏臣都还在犹豫的时候,华歆已经带着自己起草的矫诏逼宫去了……
这形象怎么也算不上正面,也就能在“俱乘船避难”的故事里,踩一踩王朗,进入道德鄙视链的倒数第二层。
但是白图更看中的,是华歆在曹魏时的表现。
曹丕上位后,各大世家已经逐渐完成了门阀转型,九品中正制火热出炉,各大门阀开始在各个方面延伸自己的触手。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三府向曹丕提议,以后任命人才只看他的品德,不需要考教他的经义,但是这一提议,被华歆力压下去。
表面上看三府说的挺有道理,白图之前也觉得,读经义无非是了提高自身的品德,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死书一本的经义,总有过时的时候。那直接看品德不就好了?何必非要考教经义?又不是不读经义,就没有道德……
但白图现在也是做了功课的,所以对这“插曲”的理解也不同,从道理上来说,似乎三府说的很有道理,然而实际上却还要结合一点来看——“品德”是怎么考量的?是看名声!名声是哪来的?吹出来的……
以当时的魏国环境,有人帮着吹的才有名声,普通老百姓、乃至于寒门子弟,朝内朝外没人站台,哪来的名声?
也就是说,所谓的“品德”,完全是这些门阀的垄断资源,他们说有品德、才算是有品德。
这种情况下,华歆能够恪守底线,至少留了个考核标准,已经是对曹魏制衡门阀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换成是曹叡时期,门阀已经全面崛起的时候,曹叡明确的说“品德对于朝廷来说,只是画出来的饼”,期望可以唯才是举,然而却被大势已成的门阀阶层三番五次的怼回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