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古往今来,很多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多是三十岁左右考取了功名。 还有绝大部分人,在四十岁以上才考取功名。 甚至,有人终其一生,都白发苍苍了,都没考上。 当然,也有那种十几岁就考上状元的神童。 但终究是少数,千百万人当中,才出那么一个,如同神话一样的存在。 因此,那些三十岁左右考中的,已经属于超常发挥,非常有潜力的青年才俊。 在官场上,也有无限升迁的可能。 不像那些四十岁以上的,或许还没升迁几下,就衣锦还乡,退休了。 所以才有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人到三十岁前不难做明经,五十岁了却难考取进士。 因为进士科是考察诗词歌赋,政治见解,难度特别大。 加之无论地方上的考试,还是京城上的考试,都是三年举行一考。 就这样一路考下去,少说也得四年以上。 但少爷不是因为考题太难,也不是因为时间问题。 而是因为孝心。 在少爷二十五岁的时候,通过童式,考上了秀才。 也只有考上了秀才,才能参加现在的乡试。 而大清将近四亿人左右,每一万五千人当中,才录取一个秀才。 所以,秀才也不是那么好考取的。 且童试考中一次,只算童生。 多次全考中,那才算正儿八经的考上秀才。 然而,少爷在准备乡试的时候,夫人生了一场大病。 为了不影响少爷科举,夫人还故意瞒着少爷。 却被府中姨娘趁机欺压。 等到少爷知道的时候,已经快不行了。 少爷为了见夫人最后一面,错过了乡试。 一错过,便要再等三年多。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