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必然-《水浒之汉颂》


    第(2/3)页

    花石到手后,多经水路运河,千里迢迢,运往东京汴梁城,十船一组,称作一“纲”,这就是“花石纲”名称的由来。

    花石纲持续至今,大率太湖,灵璧、慈溪、武康等地的奇石;两浙花竹、杂木、海错;福建异花、荔枝、龙眼、橄榄;海南椰实;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诸果;登、莱、淄、沂海错、文石;两广、四川异花奇果,都是搜求强夺的目标,侵扰范围之广,以两浙最严重,波及远远不止于东南一带。

    为保障“花石纲”的运输,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都被挤在一边,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

    全国上下,征用的民夫超过百万人,加上尽心尽力的朱勔一伙等人,只要听闻何方何处何家有奇石异木,就不惜破屋坏墙,践田毁墓,致使天下萧然,民不聊生。

    徽宗皇帝本人对此事的痴迷尤其令人惊叹。

    文献中提到,有一安徽灵璧县产的巨石,用大船运往京师,需拆毁城门方能进入,上千人都搬不动,入城之后,徽宗大喜之余,御笔赐名“卿云万态奇峰”,并悬金带于其上。

    更有甚者,宣和五年,太湖所产一石,高六仞,百人不能合抱,徽宗得石喜极,竟封石为侯——曰“盘固侯”。

    华亭有一株唐时栽种的古树,朱勔等看中后,因枝干巨大,无法通过内河桥梁,只能改由海运,结果是“舟与人皆没”,树和人都葬身大海,成为一起大树进城的古代悲剧版本。

    这种奇巧淫技,奢靡至极的情况,也直接导致了方腊举旗的发生。

    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早就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再加上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

    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

    宋朝前后300余年中经历了433次农民起义,其中北宋160年中就发生了230次,另外203次发生在南宋。

    有记载的农民起义中,从宋太祖乾德三年(963年)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到宋朝末年(1275年)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宋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数目之多是空前绝后的。

    这也是神宗皇帝继位之后大力支持王安石施行变法的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