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赐余真经一册,命余勤习之,他年必有所成,乃还。 看完这段故事之后,李玉龙也感到异常的惊讶,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居然会使用中文楷书来写繁体字,而且居然用华夏国古代的文言文记述了他求见华夏国长生不死之圣人的经过。 李玉龙觉得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这个人绝对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而且很有可能,他真的见到过华夏国境内长生不死的圣人,并且得到了他的点化,这更进一步证明了《阿尔·阿吉夫》这本埃及版的《死灵之书》的真实性。 于是李玉龙继续向下翻页阅读起来,而阿什丽·曼森因为不懂阿拉伯文,所以只能站在一旁干看着。 尤素福·伊布拉辛看到李玉龙的眼中精芒大盛,便知道面前的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一定是从《阿尔·阿吉夫》里面得到了某种启示。 其实也确实是这样,在李玉龙研读《阿尔·阿吉夫》的过程之中,他发现这本书虽然是一本盗版书,但很有可能如尤素福·伊布拉辛所说,是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了。 《阿尔·阿吉夫》里面记述了一个让李玉龙叹为观止的世界。 《阿尔·阿吉夫》的开头,除了那段用楷体书所写的汉字繁体文言文之外,余下的字全都是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而且还配上了一些非常精美的插画。 这种做法在阿拉伯文的经书之中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圣教一向反对偶像崇拜,所以在经文之中,一般是不会加入图画的。 但是《阿尔·阿吉夫》的前三分之一部分,并不是一本魔法经书,而更像是一本关于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旅行冒险经历和人生感悟的传记。 原来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出生于也门港口城市萨那的一个海上商人之家,他们的家族生意遍及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沿海港口,是当时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的御用商人之一。 从书中可以看出,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好奇心非常旺盛,非常富于冒险精神的阿拉伯海上商人。 他驾驶着阿拉伯式的桨帆船行走于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沿岸,印度尼西亚的亚奇地区,以及马来西亚的室利佛逝等地。 在那些地方他接触了,当时还很有势力的印度教,以及东南亚的小乘佛教,还有正在衰落中的拜火教和耆那教。 并且在他的记述中,把自己所信奉的圣教教义与印度教、拜火教、耆那教和小乘佛教的教义相对比。 可以说,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在他前期的旅行途中是一个比较宗教学家。 因为他的航海经历,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宗教学说,使他的视野更加的开阔。 当他去当时的华夏国做蚕丝和瓷器的生意的时候,他也在刺桐港当地听说了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 在当时的华夏国的刺桐港云集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自于已知世界范围之内各地的商人。 这些商人不但在当地行商,做买卖,还在当地传播宗教和刺探情报,甚至有的阿拉伯商人想要趁着华夏国天下大乱的机会,在华夏国建立殖民地和行商的据点。 但是,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也听说过一些华夏国的军阀曾经惩罚过那些想要建立沿海据点和殖民地的阿拉伯商团的故事。 在故事中那个叫黄巢的军阀,不但把那些野心勃勃的阿拉伯商团的商队和军队屠戮殆尽,而且还把他们的船舶和商品全部没收扣押。 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心怀叵测的阿拉伯商人伺机报复。 而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觉得那些野心极大的阿拉伯商团,想要在华夏国沿岸建立起殖民地的做法并不可取。 即使当时的华夏国天下大乱,各个沿海藩镇割据势力的力量,也都不是任何浮海远洋而来的阿拉伯商团的力量可以颠覆的。 所以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他向当时刺桐港的管理者出卖了他的一些阿拉伯同胞。 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把那些怀有野心勃勃的军事入侵计划的阿拉伯商团的入侵行动的细节,完全告发给了当时华夏国的港口管理当局。 而因为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的告密,华夏国的港口管理当局成功的挫败了当时在东南亚地区有非常大势力的一个阿拉伯商团的武装偷袭,并且把那个阿拉伯商团在华夏国内的势力斩尽杀绝。 根据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的描述,他因此受到了刺桐港总督的赏识,这位总督举荐他去面见了当时的华夏国天子,居住在洛阳的朱温。 并且通过这位华夏国天子的举荐,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成功的拜入了华夏国深山里居住的长生不死的圣人的门下。 在长生不死的圣人那里他盘桓了两年之久,而那位圣人告诉他的大部分道理,都是和华夏国道教之中的修真方法有关系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