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曾流青-《重生2002之纳米人生》


    第(2/3)页

    创业的250万美元已经花去大半,而产品却不能使用。负责工程的曾流青跑回美国找专利授权人。结果对方慢悠悠地说,电池鼓气是一个本质问题,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被授权的全球二十几家企业也都没人能解决这一问题。

    巨款买来的专利技术可能付之东流,协议还规定了卖出一颗电池要支付对方固定比例的提成。眼看账面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还没有生产出产品,公司前景看来一片迷茫。然而靠着经验和技术团队支撑,曾流青带着ATL的团队最终还是极有韧性地克服了这个技术难题,成为了全球唯一一家将该项技术成功量产的公司。

    而且非常幸运的是,ATL赶上了好时候。2000年正值国内手机普及的高峰期,很多国有企业都申请了手机制造牌照。当时的手机行业流行CKD,从韩国方案商那里买来套件,组装一下就成了手机,而且卖得不错。不过整个产业链中,国内企业高度依赖于韩国方案商,能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

    ATL的机会就来了。ATL与客户谈判,报价是客户所用韩国电池的一半,容量却增加一倍。没有哪个客户能抵抗这个诱惑,订单纷沓而来,尽管当时ATL的电池一致性还远没达到现在的高度。靠着高性价比,ATL一下子就打开了手机市场。

    2002年6月,ATL单月盈利,当年实现整年盈利。不过为了快速成长扩大规模,ATL还是进行了融资,台湾汉鼎是ATL拿到的第一个机构风投。2003年,又找了第二轮投资,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投了2500万美元。

    钱投进来以后,ATL就扩大再生产,开始主抓质量,抓产品一致性。

    与索尼的产品标准化路线不同,ATL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路子——为客户产品量身定制电池。自行主导设计的产线从一开始就被设计成能生产不同尺寸的电池。灵活迅捷的企业风格也展现出来,在DVD、蓝牙耳机、手机等电池市场,ATL的产品迅速铺开。

    然而,今年一月份的时候,ATL凯雷方面的一位董事去参观了鹏城比克电池有限公司,看完回来对内部说:“我们完了,你便宜,要知道人家能更便宜了。”

    这才有了ATL撤资准备卖掉股份回笼资金的事情。

    不过昨晚,曾流青又接到了陈齐康的电话,电话利传来好消息,说美国一间公司以及RBTDK集团都有意接受大股东的股份。

    曾流青等人从情感上当然更乐意接受TDK集团的投资,只是令他苦恼的是TDK的入资有个前提条件,便是全资收购ATL,一旦收购成功,曾流青等人实际上就成为了高级打工者而已。

    就在ATL内部团队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2月5号,陈义哲载着电池项目组负责人丁辉聪,在胡毅风的指引下来到了位于莞城白马的新能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