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嘿,你是不服我们的鉴定啊?好。”刘青喝了一口茶,拍了拍桌子,上纲上线道:“你拿过来,我还真要好好给你上上课了。” 陶松道:“把你的书放上来,我跟你说一说为什么他不值钱,为什么你被人家杀猪了。” “好的。”沈坤应声,然后他小心的将手中破旧的书放到面前的茶几上,沈坤站在两位的旁边,尊敬地说道:“二位,请帮忙掌眼吧。” 刘青和陶松说来,并没有入手看过这本书,刘青断定的“破书一本”是那个竹林七贤,这一本是在竹林七贤的下边,刘青纵是看了,估计也只是走了一眼,难免没看准。 所以,沈坤相信他们是好心。 当书重新放上,刘青和陶松鉴赏起来,当刘青和陶松看了一会后,他们最初的那种不屑却悄悄不见了。 准确地说,他们感到意外。 这竟是古人所著的一部手稿! “嘿,是这本书吗刚才?” 刘青和陶松的眼神相互怀疑。 “是啊,刚才是这本吗?” “就是这本。我从大娘手里拿的,错不了啊。”沈坤听了他们的话,说道。 刘青和陶松用放大镜分别掌眼,经过粗略的翻看,刘青和陶松可以确定了,这是一个前人的笔记,而年代应该是清朝初期。 因为在手稿里面,多次出现了康熙皇帝和顺治皇帝的年号,而封面上池北偶言中的那个言字,就是偶谈的谈字,由于破损,只剩下了一半的字体了。 这部手稿的保存并不是很好,在手稿的上半部,有明显的霉变,很多字体也变得模糊不清。 所以在百忙之时刘青扫的一眼,就判了死刑,这是疏忽没错,但也有情可原。 而这本书的下半部的品相倒是不错,只是语言它是用文言文的形式书写的,显得隐晦难懂。 并且很多繁体字就连在古玩行待了两三年的陶松也并不认识,刘青和陶松两人只能是半猜半就的看下去,不过大致意思他们弄清楚了。 这本书内容包罗广泛,多是作者的论衡其说,抒发了他个人的一些情怀。 前边无法看出作者是谁,而手稿的最后几页,却有了一点查找的线索。 这后边几页全是他的一些诗作,七言绝句居多,在后面几页的诗作下方,均印有一枚红色篆体的印章,这几个篆字,可以洞察作者的来历。 不过,刘青和陶松的鉴赏水平显然还没有那么高,现在掌柜的还没回来,刘青和陶松只能用比较笨的方法去按图索骥。 从诗的风格上,两人能判断得出这是清朝的诗作。 用《清朝人物传记》去查,两人能找到作者。 许是误会了沈坤,刘青有点不好意思了,这一刻更是要把这书的作者是谁帮沈坤找出来。他认真地翻阅了起来,而陶松看着沈坤,对他也有所改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