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江北平定-《回到上古当大王》
第(2/3)页
直到洪武十三年二月初的时候,长安城的杨浩收到了来自南方的最新军情,齐军已经推进到青州南方边界之地。
苗人躲进西方的崇山峻岭之中,齐军无法进行追击,力央请求杨浩收兵,只在西方山脉要地驻守少量军队进行防御便可。
因为再追击下去,齐军恐怕粮草不济,而且虽然大部分苗人抵抗力量都逃入到了西南山林之中,但是苗地仍然有小股的反抗力量时不时的出来作乱。
力央觉得,如今的当务之急还是尽快稳定苗地才好。
杨浩放下公文,对与现在战果,还算是在他的接受范围之内,虽然苗人的抵抗份子有很大一部分跑掉了,很可能对将来的大齐造成一定的程度的隐患,但熟知东亚地形的他,很清楚西南方向是个什么情况。
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以这个时代的能力想要大规模的入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这个时代的巴蜀之地,并非空无一人的蛮荒地带,在哪里根据杨浩所掌握的资料,存在着一个不弱于当初夏朝的强大力量。
在他前世的记忆之中,三星堆很可能就是这些家伙弄出来的。
这个势力有着高度发达的青铜冶炼工艺,加上坐拥天府之国宝地,想要征服这里远比这次的南征更加费时费力。
杨浩知道想要入川无非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从秦州出发,穿越茫茫秦岭占领后世汉中之地,以汉中为根基,才能对四川之地徐徐图之。
前提是这个时代的蜀国人不懂得设置关隘的重要性。
若是蜀人已经在战略要地设置了关隘,想要攻取四川,难度将会增加数倍之多。
而另一个方向就是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
但这同样难度极大,相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平缓水势,上游的水势可没有那么温和,想要入川少不了动用大量纤夫在沿岸拉船才行。
这花费远比从北路进攻大上许多。
杨浩最终同意了力央的建议,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将江北之地开发出来。
江北之地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小规模的水稻种植,这才是杨浩最为看中的一点。
相比于一年一季的谷子,若是有了一年两熟或者三熟的水稻,那齐国的日子可就不一样了。
仓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