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卷云台-《世界调制计划》
青云门自青叶祖师之后便分为七脉,虽然同为一门都尊通天峰一脉为掌门,不过各脉却相对独立,各脉首座都是由各脉自行决定。所以忽然多出来了一个传功长老,一下子让大部分人都感到了不解,而且自从宣布这个消息之后也没有人见到这位传功长老的真面目,只是被各脉首座通知三日之后的中午所有弟子都要在卷云台集合。
只是卷云台在那里,没有一个弟子知道,就算是问本脉首座,首座们也不知道在哪里。有些弟子暗自嘀咕这位突然冒出来的传功长老怕不是脑子有问题吧?当然也有人怀疑任命这么一个传功长老的掌门莫不是也脑子坏掉了。当然也有人觉得这可能是传功长老想要来一个下马威。
不过不管如何,在第三日早晨,各脉弟子便早早起来,准备看看这位新立的传功长老准备闹什么幺蛾子。
时间慢慢流逝,越来越多的弟子开始沉不住气,眼看时近上午,几个不知情的首座也开始坐不住准备前往通天峰一问究竟。
忽然明亮的天空暗了下来,所有人抬头望去,只见一块方圆数公里的岩石不知何时遮天蔽日得出现在主峰通天峰之上,并缓缓得向下落去。
看着越来越近的岩石,通天峰上的弟子们慌张了起来,灵尊也看着上边的岩石不安得躁动着,几个通天峰的长老看着掌门刚想要说些什么,道玄掌门却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看下去。
在岩石离通天峰大致不到五百米的时候,岩石自行分裂开来,化作四块继续下降,最后悬停在青云七峰之间。
四块岩石停下之后数千道能量彩带从上边蔓延而出把四块岩石和青云七峰勾连起来,和原本隐藏的诛仙剑阵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新的阵法,光华闪过,耀眼的光芒让所有人都闭上了眼睛。等光芒散去,彩带消失了十多道如同实物的天桥出现在了四块岩石和青云七峰之间。
在所有人为眼前壮观的景象震惊的时候,一道声音从空中传来:“吾为传功长老,于此建四象阵!东为舞剑坪,主杀!西为五灵阁,主炼!南为卷云台,主生!北为承天柱,主守!剑舞坪练功;五灵阁炼器;卷云台传道;承天柱记功!时辰已到,各脉弟子速到卷云台!”
弟子们都回过神来,在本脉首座的示意下争先恐后得向南边的卷云台赶去。有些玉清四层以上的弟子想要御剑飞去,却发现在这些天桥之上根本飞不起来,于是便只好和其他弟子一起乖乖赶路。倒是那几位首座和长老们却可以御剑飞行,赶在弟子们来到卷云台之前,几位首座已经和道玄来到了卷云台南侧的高台之上。
只是几位首座四处打量一番却没有看到那位神秘的传功长老在哪里,四顾之后水月大师皱着黛眉不快得说道:“掌门师兄,咱们这位传功长老架子也太大了吧,咱们都到了居然还不露面。”
道玄捋了捋胡子笑着说道:“师妹不要着急,一会你不会觉得他架子大了。”
“也是,不说别的,仅仅带起眼前这四座浮空岛就不是上清境界做得到的,不知道咱们青云门什么时候又出了一位太清境界的强者。”田不易酸溜溜得说道。虽然不知道是哪位师兄不过看掌门的样子估计又是通天峰四年多前写出《太极玄清道解析以及补充》的那位,可惜大竹峰一脉人丁单薄,弟子也没有什么惊艳之才。
听田不易一说,几位首座也一下子反应过来,除了商正梁以外,一个个都开始期待能够见到这位神通广大的传功长老的真面目。只有商正梁一个人在那憋着笑,奇怪的神情让其他几人侧目不已。
不多时各脉弟子便陆陆续续的到了卷云台,从不同路径走来的弟子们也纷纷得在一起议论着这一路上看到了冰山火海亭台楼阁,猜测着这位传功长老的修为。而猜测的结果又让这些弟子们对这位传功长老的期盼一下子热切了不少。
就在所有人在等待的时候,一声清脆的鸟鸣传来,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只巨大无比的黄鸟向卷云台这个方向振翅飞来,只是这只黄鸟和以前青云前辈记载的有所不同,仅仅就身形就大了一倍不止,而且尾羽也多了几根五彩长羽。留在通天峰的灵尊不忿得对着天上的黄鸟吼了一声,然后跳进水池中沉了下去。
黄鸟在高台上落下,一个身着蓝色长衫戴着银色面具的男子从黄鸟背上飘了下来,落在了诸位首座和掌门面前,此人正是已经回到青云门的许万均。
“见过掌门、见过各位首座!”
虽然许万均的礼数非常到位,只是看着这么遮遮掩掩的男子,水月大师有些不忿得说道:“这位传功长老好大的排场,像我们这些修为低微的连一睹容颜的资格都没有!”
许万均翁声说道:“在下失礼了,不过在下面容不堪,而且有些特殊的缘由不得不暂时遮掩一下,所以只能请诸位多多谅解。”
商正梁急忙帮衬道:“既然掌门都没有反对,那么肯定有这他自己的缘由,大家都是同门,就不要这么斤斤计较了。”
“弟子们都到了,师妹还是坐下,让传功长老开始讲道吧。”看水月大师还想说些什么,道玄直接插话道。
见掌门都发话了,水月大师也只好和其他首座在高台的蒲团上坐下,不过却不停地打量着周围所有人,先要看有没有哪个人没有来。
“你以为带个面具,穿个宽大的衣服我就猜不出来你是谁了吗?等我确认你的真面目之后,看我怎么收拾你!”水月大师心中暗想到。
拍了一下黄鸟,一声长鸣过后整个卷云台都安静了下来,许万均站在高台之上直接对着高台上的一个石坛一点,一个巨大无比的光幕出现在空中。
“《第一课·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