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七四 内迁之路-《七海扬明》


    第(1/3)页

    李明勋虽然当起了甩手掌柜,但却给李君华留下了一个高效能干的军政班子,这让李君华可以快速有效的处理军政要务,但当就赈济和内迁漠北的蒙古、满洲之民向这些人咨询的时候,大部分表现的兴趣缺缺,每个人似乎都不愿意接手或者参与此事。

    而李君华很快搞清楚,为什么所有人都对此不上心了,因为拯救这些灾民实在是吃力费钱不讨好的事情。这些人在两个月前还是帝国的仇敌,因为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帝国内部军政两界都一直进行仇恨宣传,现在战争告一段落,帝国取胜,没有屠杀没有劫掠,已经是仁至义尽,要他们像救助边墙内的百姓一样救助这些牧民,没有人是心甘情愿的,中低层官员的想法就是,老子不杀你就是恩情了,还想吃老子的喝老子的,不可能。

    而高层军政要员也没有什么动力,即便是皇帝也是如此,帝国北伐,豪取大胜,便是盖世武功,而军纪严明,广为赦免,招抚蛮夷,不问旧罪,那就是仁德。这些难民活下来十万,是皇帝的文治武功,活下来四十万,也不会再添英名。相反,如果大规模耗费物资财力去救助曾经的帝国仇敌,反而会引发争议,显然,做好这件事,也不会有功勋赏赐,军政官员们为何还要去做呢?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甩手不管,这三四十万人衣食无着的人会变成乱民马贼,袭击帝国的驻军,但帝国如今有超过二十万人驻军漠北,自然无惧,撤军之前,修几个堡垒,等物竞天择几年,这片土地和活下来的牧民仍然属于帝国。军队获得战功,内阁不用违背民意支取赈灾款项,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岂不美哉。

    “殿下,如果有太多的掣肘,太多的不便,卑职觉得,此事可以缓议。”李君华摸行营官员底的时候,常阿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本就是行营官员的一部分,对于同僚们的意思再清楚不过,若非如此,也不会想尽办法请太子出面了。

    李君华微微摇头:“不管怎么说,能让更多人活下来本身就是一桩好事,常阿岱,你要清楚,当这群难民归附后,他们就已经是帝国的臣民了,身为帝国的太子,我没有任何理由看着他们孤苦的死在草原上!

    我不会装作看不见的,你也要坚定信心,我们一起做成这件事。我也相信,父皇也愿意看到更多的人活下来,或许这也是对我的一次考验,你懂了吗?”

    常阿岱猛然觉醒,皇帝为什么这个时候去祭天,把大权交由太子,为什么对自己赈济安民的奏章没有批复,就是想要看太子做这件事,现在这种情况,在内阁不愿意拨款,官员没有动力,民意不允许的情况下,只有掌握北伐大军后勤补给和总揽战区军政要务的两位皇子可以拯救这群难民,显然,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次测试,而对皇子的测试肯定涉及皇位。

    “卑职明白了,卑职定会全力以赴,助殿下玉成大事。”常阿岱立刻回应。

    “好了,这件事确实要做,但也不能枉顾一切,民意民心不可违,军心士气不可动,否则,做了也是错的。”李君华心中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他拍了拍常阿岱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后问道:“难民有多少,你心中可有数。”

    “目前漠北处于军管状态,各军也只是按照命令给难民供给食物,不让其闹事,根本无人管理,也不知具体多少,但依卑职猜测,目前归附的已经超过二十五万,等到大军铺开,皇命广布,至少会有三十五万,甚至四十万人归附。”常阿岱说道。

    李君华淡淡点头,满清余孽要么被诛要么逃亡,因此,漠北的部落已经一盘散沙,招抚的诏书或者军队的刺刀到了,早早晚晚都会归附的,漠北原有人口在五十五万人左右,发生在冬季的这场战争导致大量人死亡,算将下来,也不会超过四十万。

    “四十万,着实不少,这么些人内迁是个问题,安置更是个大问题,你在理藩院这些年,对各绥靖区都熟悉,你觉得哪里合适,哪里又不合适。”李君华倒也不拿捏,直接问道。

    常阿岱第一时间回应道:“殿下,燕北绥靖区肯定不合适。”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