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空军的战斗力-《海上长城》
第(2/3)页
对于目前来说还很弱小的海抗军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介入中东机会。别看战争是在非洲,但是对于李广所感兴趣的中东油田这是一次极好的介入机会。海抗军的空军部队在也门驻扎,通过时间不长的了解,李广得知也门和中东许多国家现在根本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很多都是部落酋长制度。这样的体制绝对有运作空间的。别人看不上中东的沙漠和戈壁,李广可是很清楚中东有什么的--石油。
对二战历史稍微有了解的人,经常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德国人和曰本人对中东不是那么重视?
答案很简单,二战前的中东产油量并不大,加上自然条件恶劣,世界各个强国对此都不是很重视。英国算是中东最大的殖民势力,美国也不过是插手而已。
其实在中东和非洲问题上,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矛盾重重,要知道在意大利参战之前美国人可是狠命的再向意大利人销售军事物资的,意大利人能在非洲战场上占据主动,和美国人在背后的支持其实是分不开的。
美国人无论在亚洲还是欧洲,一贯的做派就是左右逢源,交战双方都可以从他那里购买军火物资。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那么海抗军在中东搞一块地盘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广以部队需要适应姓训练为理由,很快的就把两千陆军运到了也门。随军前往也门的是袁晔总理以及一干外交人员(袁教授不得已开始言传身教培养外交人才了),能否挖出一块地盘就看袁教授的水平了。
陆军部队在中东的沙漠和戈壁进行适应姓训练,空军也更是一天没有闲着。一个多月时间的高强度高消耗训练,空军的战斗力也在迅速飞升。
到了十二月,海抗军再次增加了十二架战斗机。
十二架水上飞机的飞行员,已经挑出了十二人转入了战斗机部队,而运输机机组也挑出了十二名飞行员转入了水上飞机。新近到位的飞行员填补了运输机机组的空缺。
海抗军现在的飞行员升级程序基本上是先进行三个月的基础强化体能和纪律的训练。
然后学习理论的同时,在十二架最老旧的战斗机上学习飞行,达到基本的战机艹控水平,简单的来说能正常起降三十次就算过关。这个时间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
随后开始驾驶水上飞机或者运输机,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都是以老带新,这种训练培养飞行员的空中感觉,基本的作战技巧,以及初步的处理异常状况的能力。根据飞行员的具体条件,学的快的一个月就能升级为战斗机飞行员,慢的需要三四个月,甚至永远难以升级。
而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就相当复杂了。但是前三个月的训练科目最主要的有两项。第一是俯冲轰炸和扫射。第二是双机,四机,甚至六机的编组高空俯冲空战战术。
第一项是无论在陆海战斗中,海抗军最为紧迫的一项。
第二项可是李广的创举,在这个年代飞行员战术还大多是单打独斗。战机的长机僚机配合,空中编组等概念李广知道,但是具体却不清楚到底是怎么样的战术。而其演练的最为重要的一项战术则是全速接近,开火,迅速脱离。被李广称之为一击不中随即远扬。
历史上这项战术是鼎鼎大名的美国援华飞虎队总教头陈纳德发明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