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铲除-《永不下车》
第(2/3)页
偌大盖亚的表面有没有微生物的禁区,有,当然有,IV级生化实验室之类所在自不必说,即便在伯克利,生命科学部的无菌实验室也不是什么高度保密的场所。
借助不设防的校内监控网,不必亲临,方然也能看到内部的情形。
无菌空间,凭借现有的科技水平,只要出得起钱,规划多大的覆盖区域都不成问题,实践上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不过,目前人类营造的所谓“无菌”空间都是不完备的,至多只能做到空间本身的零微生物状态(概率零),其中全套行头的活动者,体内依然会充斥着无数的微生物。
所以进入III、IV级生化实验室的操作员,都要配备专门的呼吸设备,这一规则不仅为保障人员安全,也可以避免人体携带的微生物随呼吸泄露,污染无菌环境。
如果有这种空间,再把自己体内的微生物一网打尽,入驻其中……
恩,看上去很完美,但在查阅了无菌实验室的相关资料后,方然就从工程角度否定了这一脑洞大开的设想。
一言蔽之,随着时间流逝完全无菌环境的维持代价,是成指数级的提升。
区区伯克利大学生命科学部,用于基础研究的无菌实验室,总面积不过一百二十平方米,等级也只是III级,运行规则和配套处理设施却很庞大,即便如此,调取实验室中央计算机的监控日志,最近一年内的运行时警告也多达十七次。
虽然说,运行时警告未必会造成泄露,倘若III级实验室的安全性如此不堪,联邦环境安全机构也根本不会批准将其设立在人员密集的伯克利。
但如果改变测算条件,将防范有害物质泄露的BSL791安全标准替换为防范有害物质侵入的BSL729N标准,十七次运行时警告,就会导致至少三次密闭失败的严重事故。
简单归纳结论,在充斥微生物的盖亚表面,即便专门设计、运行的生化实验室,都无法长时间安全稳定的隔绝一切外在威胁。
更不用说即便清除了体内所有的微生物,一个追寻永生的人,也没办法在实验室内蜗居:
那样什么也做不了,完全就是在等死。
理性分析,确证了密闭无菌环境的不稳定性,方然就进退维谷。
体内的微生物,原则上,随时有造成严重疾患、甚至死亡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无限长的时间线,概率趋近于1.0;
无菌空间,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随时间的推移,密闭失败的概率亦趋近于1.0。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