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重组-《永不下车》


    第(1/3)页

    按自然选择的游戏规则,数量,是一个关键指标,那么站在DNA的角度,在繁衍出新一代的容器之后,现存的容器、乃至DNA自身,到底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是继续存活,持续繁衍,还是走向衰亡,自我毁灭。

    哪一种对存续更有利,结论,不言自明,即便DNA没有意识,也会在选择压力下做出抉择:

    从种群演化的角度,任何不会放弃容器的DNA,都会被无情的淘汰掉。

    生物的寿命有限,是自然选择、群体压力的一种表现,这设想,在种群演化学界,并不怎样新颖,很容易查阅到相关的论文。

    但对方然来讲,却是一个此前并未深思熟虑的方向。

    稍加思考,他就不得不承认,生物个体的死亡宿命,究其原因,还真有可能是种群演化的压力。

    试想一下,倘若有这样的生物群体,其中的个体拥有无限长的生命,会怎么样。

    首先,这群体必须得能繁衍,而没可能依赖现有的个体永远维持下去,盖亚的环境,一直在变迁,从栖息地地貌到空气氧含量的反复无常,对生物是极大的挑战,因循守旧的DNA和容器,如果一成不变,必然会在某次变迁中被淘汰掉。

    这种淘汰,未必是直接被环境灭绝,更有可能是被其他新生代组成的种群,那些幸运拥有了有利突变的物种而所淘汰。

    自从第一个决定繁衍的原始生命开始,繁衍,就是盖亚生物的标配,这是宿命。

    但接下来,一旦开启了无尽的繁衍模式,种群规模的增长,就必然会碰触到自然环境承载量的天花板。

    生物的繁衍,一言蔽之,指数级的增长是很恐怖的。

    一个细菌,每六十分钟分裂一次,倘若每次分裂的细胞都存活、也仍然会分裂,那么最初的二十四小时,就会形成一千六百万的庞大规模;再一个二十四小时,种群扩张到二百五十六万亿,体积超过一立方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