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百年树人-《大明女皇》


    第(2/3)页

    学堂盖起来很快,宿舍也有现成的,只准备了一个多月,秦良玉的新式课堂就开始招生了。

    白天上课的学生,管午饭,不收钱,老百姓们纷纷把孩子送了过来,权当是给家里省顿饭了,还有人帮着照看,多好。

    再说了这个年代读书识字的人还是很少的,会这些的人也还是受尊敬的,百姓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识字有文化。

    这样下来,原本的忠州学院就变成了高等学府,科目广泛多了,而在新成立的中学里,白天只有简单的识字和算术,还有一点点西学,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识文断字,应付日常的阅读和计算。

    除此之外,这个学堂里还有很重要的一门课程,那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这其实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在秦良玉的心目中,自己的队伍应该施一支既有文化,又有品德的队伍。自己后续招募的作坊里的管理者,还有军队里的军官,都应该有一颗本心,在诱惑面前能够守住底线,把百姓放在心里。

    如果手底下的人员品德不够,一开始还好,时日久了就会出现各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这样的情况一旦有了苗头,那么秦良玉的整个事业都会被扭曲,让秦良玉未来的种种规划难以落实。没有品德教育,没有足够的宣传力,光靠规章制度和他人监督是十分吃力的。

    对于那些已经成年的人来说,现在灌输这些显得有点晚了,因此学堂里的学生是最好的教育对象。

    秦良玉需要在他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打好基础,为自己的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出来。而且在秦良玉的学校里,品德课是一门必修而且必须要拿高分的课程,如果无法结课,那就不能毕业,必须重修。

    如果顺利通过了这里的课程,取决于个人意愿和学习成绩,这些孩子们是包分配的。

    只要可以毕业的,就一定能在秦家堡的产业里或者军队里获得一份职位。

    这就让招生变得极其容易了,百姓们一开始还抱着又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心思想把小孩送过来,听说通过毕业考试能分配工作,一个个都变了脸,不但要把孩子送过来,还会认真督促他们学习听话。

    不止是普通百姓,尤其在大明朝特有的户籍制度下无法参加科举的那些人,秦良玉的学校简直是

    比如从事小商贩的百姓,平日里他们起早贪黑也挣不了几个钱,平时最羡慕的就是秦家堡里‘有工作’的那些伙计。现在秦良玉告诉他们,子女只要符合年龄,都有资格去上学,这让他们喜出望外,没有一个放弃机会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