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秣陵的故事-《颠覆三国记》


    第(2/3)页

    但四族的目的,是要借助此战,壮大自己的实力,能够在江东,与孙权分庭抗礼,确保家族安全。跟着周瑜混下去,战功再大,这个目标,也是无法实现。

    所以,虽然后来,在跟着周瑜攻打江陵和追着孙权,攻打合肥的选择上,黄顺的建议是跟着周瑜。但四族经过反复权衡,尤其在孙权二次失利后,还是做出决定:四族要独力攻取合肥城!

    以四族的实力,要拿下合肥城,当然不容易。尤其在曹操已经派遣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员虎将,率七千精兵驻守后,攻取合肥,更是地狱级的任务。

    但四族如此决策,自有他们的考量:当前,丹阳郡尚在四族手中,尤其是秣陵城,经过四族下大力气整修,已然成为一个堡垒城池。

    如果四族能够借助攻打合肥的机会,在江北各渡口、河口扎下营寨,即使拿不下合肥城,也能在江北,为秣陵城撑起一片缓冲地。到时候,四族被孙权逼迫,在吴郡站不住脚,还可以全族迁至秣陵,保全基业。

    孙权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四族的动向,孙权一下就看准了要害,知道四族已经把重心放在秣陵城。孙权当然不能让四族如愿,找各种理由拒绝了四族的出兵要求。

    理由很简单:合肥城非旦夕可下,得做足功夫,举江东之力,方能一举攻克。四族单独出兵,风险太大。

    制止了四族的动作,孙权自己,便开始在巢湖湖口,经营濡须口,大建水军营寨。同时,孙权也盯上了秣陵,越看越觉得,秣陵真是个好地方,简直是帝王之都!

    于是,孙权开始运作,收回秣陵城事宜。由于秣陵城名义上归襄阳六姓,孙权要收回,哪怕走个形式,也要跟六姓打个招呼。

    能够代表六姓的势力,有两个,一个是襄阳的夏吟坊,以黄顺为头。孙权用脚趾想想就知道,黄顺肯定不会同意。不说黄顺与四族的紧密关系,就看黄顺这个人,就不是个轻易吃亏舍财的主儿。

    随着夏吟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孙权对黄顺这个人,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研究判断,也越来越深入。

    孙权很清楚,秣陵城是黄顺一手运作,从自己手里要过去的,除非自己能够给出让黄顺心动的条件,否则,自己要回秣陵城,不可能。

    最关键的是,黄顺并没有什么求着孙权的地方。这让双方的谈判地位,严重不平等。孙权完全没有把握,能够说服黄顺,让出秣陵城。

    另一方势力,便是刘备。六姓支持刘备,六姓优秀子弟,大都在刘备帐下效力,诸葛亮、庞统,便是他们的代表。六姓老一辈退隐山林,不问俗务,刘备作为六姓的主公,完全可以代表六姓决定秣陵的去留。

    而且,刘备需要孙权的配合,联合抗曹。双方在江陵城,也有复杂的关系。孙权与刘备谈,随手就可以拿出一两样东西来,打动刘备,让刘备放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