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 为了了解金军的情况,种师道派人去将沈琯请到宣抚司来。 沈琯到了宣抚司后,对种师道说:“当初黄河岸边若有千人守之,金兵岂能至都城?” 种师道对此也感到很不可思议,不过,事已至此,再计较这些,已经没有意义。 种师道仔细问了金军的情况,又就河北地形特点,以及在何处拦击金军为好等情况,咨询沈琯。 沈琯将之前对李纲所说的又对种师道说了一遍。 听了沈琯所说,种师道令姚平仲率兵向金军营地逼近,迫使金军游骑不敢外出抄掠。 果然! 金兵皆很紧张,躲在营地中,不敢出动。 种师道心下大定,开始谋划反攻。 李纲支持种师道这一谋划。 很快,在御前会议上,以李纲和种师道为代表的军方主战派很明显的占据了上风,并得到了赵桓的大力支持。 会上甚至初步确定了出兵进攻金军的日期,并做了相应的军事部署。 但是,以李邦彦为代表的主和派对于用兵仍是推三阻四。 他们以为,出兵攻击金人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一旦失败,前边的和谈努力都将前功尽弃,而国家也将面临沦丧之危。 对于将相之间的分歧,赵桓心里很清楚。 不过赵桓不认为这有甚么问题,就像他的态度发生转变一样。 以前由于军力不足,他自然要采纳李邦彦等人的建议,议和。 而现在,勤王之兵已来了二十多万,数倍于金人,特别是西军名将种师道已来到他身边,他当然要找回之前丢掉的尊严,希望用武力驱逐金人。 凭良心说,赵桓有这个转变,并不违背人性情理和基本逻辑。 可问题是,赵桓的转变也有些太快了,而且转得也有些太大了。 从之前一味求和,赵桓迅速变成一味主战,甚至是希望立即跟金军打一仗。 赵桓在一天之内五次派内侍去催促种师道,让种师道考虑是否可以早日出兵? 种师道很冷静,也很沉稳,不肯贸然出兵,他要按计划等姚古率西军到来后再攻击金人,不赞成提前动手。 种师道的表现令赵桓有些失望,赵桓于是又将希望寄托在都统制姚平仲身上。 姚平仲很勇敢善战,也一直试图表现他自己。 可从之前的童贯,到现在的种师道,全都压着姚平仲,不让姚平仲表现自己。 如今,终于让姚平仲等来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姚平仲对赵桓说:“士兵都愿速战,可现在迟迟不战,他们都很有怨言。” 赵桓说:“种宣抚不同意马上开战。” 姚平仲立即道:“臣愿领兵夜叩金营,生擒斡离不(完颜宗望),奉康王以归。” 赵桓闻言大喜,当即向姚平仲许诺:“若成功,当授以节钺。” 要说,劫营,你就快点去吧。 可赵桓非让术士楚天觉推算一下劫营的日子。 结果,楚天算过之后,说得胜之日为三天后的二月丁酉(即二月初一)。 三天时间,黄花菜都凉了,而且中间隔了这么长时间,怎么可能不走漏风声? 可赵桓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宋军一定能一击得胜,然后他就可以一雪前耻,成为秦皇汉武那样伟大的皇帝。 赵桓不仅让姚平仲偷袭金营,等姚平仲出兵了之后,他又让李纲出兵相助。 李纲说,事先没有商量,兵马也没有准备,冒然出兵不妥。 赵桓不听,连派三波内侍催促李纲出兵。 李纲无奈,只好下令大军紧急集合。 天快亮时,前军统制张撝、右军统制石濬、中军统制辛康宗、左军统制刘佃、后军统制王师古、敢战军统制范琼,全都集合完毕,然后他们率军从封邱门出城,向班荆馆、天驷监挺进。 可这时,姚平仲劫营已经失败了,而姚平仲也已经撇下部队独自逃跑了。 原来—— 姚平仲命手下大将王通为先锋军统制,率先去劫营。 王通领命,然后率五百名敢战死士直抵金营。 可是,王通连劫两寨皆空,至第三寨,金军数千铁骑突然杀出! 这数千铁骑均是金军精锐,又突然而至! 王通与敢死队顿时陷入金军的包围之中! 他们殊死拼杀,以待援兵。 然而—— 后援之兵,大都连人带马坠落到寨旁的深沟之中,西军将领陈开战亡。 王通见重伤已半,而金军骑兵正从南北两面涌来,即将形成前后夹攻之势,只能率三百骑兵突围而出。 王通见到姚平仲后,姚平仲令他率众上马,往西而窜。 这时,金军骑兵己追了过来,将宋军中军冲散。 宋军的溃军立即往回跑。 而金军则一直追赶宋军,追至板桥才开始回撤。 姚平仲大败而逃,姚平仲的副将杨可胜不幸被俘。 当天夜里,完颜宗望亲自审问杨可胜,说:“两国已通和,又来劫寨,何也?” 杨可胜回答说:“可胜以勤王兵到京师,三军欲战,故可胜率之以来,非朝廷之意也。” 杨可胜将责任全都揽到自己身上,任完颜宗望如何逼问,都不改口。 完颜宗望因而大怒,下令斩杀杨可胜。 陕西勇将杨可世的兄弟杨可胜因此英勇就义。 这时,另一部分金军追至幕天坡,与李纲所率大军相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