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知府”-《明末达人秀》
第(2/3)页
似乎是觉得大厅里过于安静,有一些压抑,刘若宰举目四顾,看了看众人,面有犹豫之色,目光落到崇祯的身上之时,最终还是说道:“皇上,关于你上次提到得那件事情,关于‘知府’一词的由来,微臣这段时间查了一下一些历史古籍,结合种种记载,大概整理了一下,这才知道它的由来。”
很显然,随着刘若宰这一声的转移话题,打破近乎于压抑的平静,大厅里的氛围明显缓和了少许,崇祯的脸上更是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来了兴致之意。
“知府一词,最早出现于宋朝,不过,将‘知府’一词列为官职名称,乃是咱们大明朝。至于宋朝正式划分州府行政区,乃是‘知府事’的官称。”
“根据古代的《官职志》记载,知府二字,重在‘府’,而‘府’的变化过程,更是体现了‘知府’一词的演变始末,也代表着古代官职的一种演变。”
“府,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州刺史同时兼备着将军的职务,事实上,州刺史却是一个文职,将军是一个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也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而将军的衙门就称之为‘府’。”
“到了唐朝时期,朝廷对‘府’的存在,已经非常的重视,在中都和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过的州,普遍都设有府,比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而他们的主事称之为府尹,而不是知府。”
......
听着刘若宰的侃侃而谈,话语越来越流畅,“崇祯”虽是一个明史专家,但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对所有事情都细细考究,弄清所有官职名称的由来。
否则,要真是那样研究的话,哪怕“崇祯”用一生的时间,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弄清楚。
何况,穿越之前的他,还只是一个年仅二十八岁的教授。
尽管不清楚“知府”二字的由来,但“崇祯”对其还是有一些了解,明朝的“府”是有这等级的划分,按照纳税粮的多少,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
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二十万石到十万石之间,为中府;十万石以下,为下府。
自然而然地,府有等级划分,知府一职也有三六九等,上府从三品,中府正四品,下府从四品。
虽然,以后的知府统一为正四品,但明朝对全国一百五十多个府贴的标签,各个府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的多寡、路程的远近、案件的多少、民风的顺劣等等,定有“冲”、“繁”、“疲”、“难”四个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