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的目的地在距离殖民舱7.2公里之外的“水源地”。 那里是一处位于地表二十米之下的地下冰层,坐落在一座小型盆地的正中央,根据金陵高等研究院提供的估算数据,其储量规模大概在1.5~4亿立方左右。 虽然地球上许多水库都能轻松完爆了这个储量规模,但相对于月球上的水资源状况而言,这个储量已经能够凸显出火星的“地大物博”了。 对于这座殖民前哨而言,水资源是首先必须得确保的东西。它意味着淡水资源和氧气,是整个人工生态系统能够运转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 虽然火星上稀薄且浑浊的大气使得太阳能和风能不那么容易被利用,但能够就地收集能源的话,还是好过动用昂贵的核能。 毕竟应用在空间站、航天器上的核聚变技术,和盘古堆上的还是有点区别。 后者是正儿八经的磁约束点火装置,释放的是恒星级的能量,从点火到热排放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因地制宜的设计,需要上百名工程师来维持装置的稳定运行。 而前者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液相金属中声致发光现象制造的脉冲式聚变装置。 这套装置虽然体积比盘古堆、羲和堆等等一系列巨无霸小巧无数倍,但无论是能源利用的效率、总功率还是单位电量的成本都远远比不上前者。 而这也正是即便月宫号上有配备这种聚变电池,但仍然铺设了远大于本体数倍的太阳能板的原因之一。 目前金陵高等研究院正在研究,如何在月球上修建一座精简版的一代磁约束点火装置,用来给imcrc对撞机以及月面科考站中的其他“大功率实验设备”供能,顺便在启发一下二代氦三聚变技术的同时,解放一下广寒市经济特区的生产力。 毕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月球上的能源缺口还是不小的,完全依靠太阳能板和蓄电站还是有些难熬。 至于目前连名字都不配有的“火星科考站”…… 这种挂逼级别的供能设施还是别想了。 火星车停在了盆地的中央,从车上走下的范同放下了牵引在火星车后方的移动式钻孔,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平板,先是用地震波测了一遍地层数据,接着分别对三个区域10、20米深度的岩层进行了多组岩芯采样。 “岩芯取样完成。” 一串电流音之后,梁队长的声音很快从通讯频道中传来。 “情况如何?” “简直难以置信……我指的是正面意义上的难以置信,”靠在火星车背后的已经收起的移动式钻孔设备旁边,范同看着手中的平板,脸上写满了古怪的表情,“金陵高等研究院那边提供的数据准确的让人难以想象,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们是不是偷偷去过一趟火星……他们是怎么收集到这么准确的数据的。” 梁有成也不是很清楚这其中的内情,不过他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也不是特别的感兴趣,作为世界顶级研究机构,金陵高等研究院自然有他们自己的办法。 何况,他们还有陆院士。 任何匪夷所思的事情,放在那个男人的身上,都会显得合情合理起来。 “也许是从新弗吉尼亚号的残骸上收集到了美国佬的资料,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管他的,既然资料准确,我们这三年就不用为淡水资源发愁了。” 超过1亿立方米的淡水储量。 别说是三年,就是他们的人口翻上十倍,用上三百年也用不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