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名不正则言不顺-《秦吏》


    第(3/3)页

    “如此也好,君侯本为秦吏,骤然夺位,会使得故秦人好感荡然无存,一直宣扬的忠义之名蒙上污点,反而不美。不如以烹小鲜之法,文火慢煮,等再度一统天下,九州稳固,君侯得到了无上功绩,再水到渠成不迟。”

    “无其名,敢据其实乎?君侯肯定是这样想的罢,像秦始皇帝一样,靠统一天下来赢取帝位,这才是王道!”

    ……

    但这并不意味着,过渡期的“摄政”可以随便乱来,不符合礼制!

    陆贾打定了主意,次日去向黑夫述政时,便下拜道: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臣敢言之,今君侯以太尉之职摄国政,实在是名实不符,不伦不类!”

    “哦?”

    黑夫还以为这群家伙又要急匆匆地来劝进了,目光从厚厚的文件里抽离,看向陆贾,笑道:“奉常刚刚上任,主持朝堂礼度,第一个要规正的人,却是我啊?”

    陆贾却丝毫没有退让,肃然道:“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则一焉,君侯之位不正不稳,天下诸事亦难正,臣不得不说。”

    见陆贾如此认真,半步不让,与先前的圆滑中庸大为不同,好似当上奉常后,换了个人般,黑夫也只好正襟危坐:“你说说看。”

    陆贾此来是做足了准备,侃侃而谈道:“臣历数周时摄政,第一次摄政,乃是周成王时,时周公为太傅、太公望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周公以太傅职摄政,践天子位。”

    “第二次摄政,乃是周厉王出奔后,周定公为太傅、召穆公为太保、共伯和为太师。共伯和以太师位摄政,践天子位。”

    “君侯若欲名正言顺,便必须践位,受百官之拜,如此,摄政方能行天子之权!”

    眼看黑夫沉吟不语,或许是在思虑时机不够成熟,会引发动荡,陆贾才话锋一转:

    “就算君侯暂不践位,也当在三公之上,增设一上公,爵为国公,职则取太傅、太师、太保之名,如此君侯之位,方能凌驾于百僚之上,正上下之仪!”

    “太傅、太师、太保……”黑夫摸着下巴:“你以为哪个最合适?”

    “臣以为,太师为妥!”

    陆贾推荐的,是“太师”之称,以表明武忠侯摄政而天子缺位,是效仿共伯和以太师之位行政,有古制可依。另一层含义则是如师尚父般,既是最高统帅,又为执政之人。

    这时候,与陆贾一同前来,身为太祝,负责规范礼仪的叔孙通却说话了:

    “奉常此言甚妙,国中彻侯太众,难以显尊者,是时候效仿周政,在侯之上,增设一上公之爵,以彰显君侯之位了。”

    既然黑夫铁了心要摄政而不立刻取代秦朝,他们作为礼官的,也只好拼命为这一特殊制度寻找依据,弥补遗缺了。

    叔孙通赞同在二十等爵上加一“公”爵,以凸显摄政的地位。

    但却反对师、保之类的称呼。

    他振振有词:“师者,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保者,辅弼帝王及王室子弟也,必社稷先有君王居位,方能有师有保,奉常此议,恐怕不妥。”

    陆贾却笑了,光论礼仪,他不一定比世代学儒,乃孔门嫡系弟子的叔孙通娴熟。

    但陆贾高明的地方,一是他心怀更大的理想,二来,在于他更了解黑夫,洞悉了黑夫未曾明说,但一直在为人做事上,力行的事……

    这也是,他陆贾能位列九卿的原因!

    陆贾朝黑夫长拜,掷地有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三代礼俗各有不同,名称职位多有偏差,亦有创举,既然如此……”

    “太师,为何非得是君王一人之师?”

    “为何,不能是天下人之师!?”

    ……

    PS:要查的东西好多,头大,今天只有一章,明天回国,一直在飞机上,可能也只有一章。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