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遗产遗嘱定-《明初第一豪强》
“刚才有人问我,以后朝廷会有什么要求。如果能够透露一二诸位也好有个准备?那这里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不知你们愿意听那一个。”宴会上,李晓天郑重的说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言谈,众人也了解了这些新朝的年轻大员们直来直去的脾气秉性。
“这。。。先说好消息吧。。。”
“呵呵,是啊。在下担心在下这身子骨听到那坏消息的时候可能会被吓倒。”
众人纷纷附和道。
“既然如此,那我就直说了。“李晓天也没有什么弯弯绕:“这些日子,我常听到一些人推脱的言辞是:你们做不了主,有些大事要全族商议?今天在座的诸位,不知道在族中说话的份量排名如何?有没有辈分更高的管事者?”
“辈分更高的人有,不过老太爷的年纪太大了。族中,我们毕竟不是皇帝般的一言九鼎,但那还算的上是一把手。”
“是啊,我们可不敢在总督大人眼前随便派个下人来。今天在场的都是头面人物。。。只是。。。”
李晓天直接了当的回道:“不要只是了。新朝自有新朝的规矩。我听说自古以来,有好家产架不住三份分之说。为了族中一部分人吃的好喝的好,免不了要让一些旁支衰弱下去。积累不少孤儿寡母的怨恨。我觉得这样很不好,也很不公平。天下没有诸子均分之说。家产和田产应该也没有这个说法。。。”
当李晓天说道这儿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人敢闲言碎语,可是宴会上的几十号人的神经也都紧张了起来,很多人担心李晓天有什么狮子大开口的由头。
“过去皇家的规矩,是嫡子为太子,太子继承大统。这个规矩也不好,因为说句实话,并不一定正室的长子就一定能成才。而且还会出现正室无子的事情。所以我的看法:谁继承家产中的五分之三,应该是由遗嘱来决定。首先应该明确产权,不存在什么家族共有财产。谁的辈分最大,说话分量最大,就可以来官方备案家主。家主有权处理本族六成以上遗产的归属。其余四成,才是诸子平分。。。如果有人不服,你让他们到我这里来讲理,或者去崇明岛上告也一样。。。”
这样明确家产和家主的话一说出口,在场的人起初是兴奋异常。
“这是真的么?”
“如果如此,那可真的是太好了。”
当然了,也有的人多少表现出了一些忧虑。因为很多家族中的事物和产业,根本就是依靠全族来管理的。如果家产不是均分,改变了千百年来的规矩,那必然会影响到很多人的积极性。
见状,李晓天也说到:“所谓遗嘱,当然是立了就完事。为了避免争议,家主当家的时候就应该来衙门备案。临死之前或者重病之时,没有在衙门备案的遗嘱。官方不予承认。这就避免了有人胁迫的可能。怎样遗嘱,只要家主允许,也可以让族内的人来官府查探消息。这样一来,如何进行奖惩管理的大权也就都在诸位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还担心管不好家务或者有些人不积极么?”
一名上了年纪的人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兴奋,仍然有些忧虑的说:“常言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家和万事兴。这样一来,族里人的感觉毫无疑问就会是差了很多,说不定。。。”
“家臣或外人,又或者职业经理人也可以嘛。我知道,中原自古以家为本位,族权为根基。不是一家人,终究没有一家人的信任和保障。不过诸位相信:以后的官家,不仅只是管县城内的那些案子或者乡里的一些大案,还会管涉及产业的一些经济上的纠纷。官家也并不仅仅是一个收税的单位。促进工商与农业乃至文教的兴盛才是本位。。。”
这样的话,当然不能让所有的人安心。不过仅仅针对前来的这些人来说,这当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利益许诺了。
见到有这样大的利益许诺,也有一些人的胆量忽然大起来不说,开始询问一个多月以来很多人都在暗中打听的问题。一名徐姓的大户询问道:“不知。。。不知这新朝的科考,什么时候开?策论,诗词、经义哪方面为重?”
“是啊,这新朝的科考,什么时候开始啊。。。大致会有个什么样儿的规矩。。。”
听到这话,李晓天沉默了片刻后才说道:“我听说,蒙元时代的北地并没有可靠之说。诸豪强也可以过的下去。我心朝,自然也没有所谓的科考。新朝不同于以往的朝代,当今圣主也并不打算和天下的什么阶层共治天下。要想当官?圣主可不认为读了几年四书五经就会拥有真正的忠诚了。自幼看着长大并且立有军功的人才可为官。。。”
这样的话,一时让宴会上的气氛有些沉闷起来。虽然对于这样的可能有所预料,可是听到家臣和武人当道的可能性时,之前得到六成家产可以一言而决时的兴奋消散了大半。没有官身,这肯定就意味着丧失很大一部分利益了。
不少人都在心中暗自不满:那张小磊真的以为凭借自己和自己的这些家奴,就可以从全天下人手中拿走最大的那一份蛋糕么?
李晓天回想张小磊在信中的一些教导,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在沉默了许久之后才忽然间似乎转移话题到了看似轻松的一些地方:“今天这顿饭菜,诸位觉得如何?不会不和诸位的口味吧?”
“是啊,这酒,这山珍海味。虽然平日里像我们这些人并不是没有见识过甚至品尝过,也不以为奇。可是同样一道菜。今天的这一顿同以前的那些相比,真是别有些不同。”最先接近李晓天等人的吴之焕笑道。
这时,场中的氛围才稍稍有所缓解,众人也无不称赞。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人在矮檐下的客套。这一次为了表示诚意,做饭做菜所请的人是苏州府数名手艺相当有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