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谢尔曼与萤火虫-《烽火博物馆》


    第(2/3)页

    它是二战中,花旗国制造最多的坦克。

    几种型号加起来已经逼近5万辆。

    因为外形敦实饱满,而又被戏称为“馒头。”

    不过,它高大的车体,单薄的装甲,以及容易着火的汽油发动机机。

    也招来了坦克兵们无数的恶评。

    尤其是发动机,只要被击中很容易起火。

    为此,他们管谢尔曼叫“郎森打火机。”

    当然,与之对阵的德国佬们,自然是“赞誉”有加。

    比如3公里以外就能看见,一炮过去坦克车就烧得像节日的焰火等等。

    那些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家伙,也给“谢尔曼”取了一个外号。

    “汤米炉。”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便携式行军灶,以能迅速点火而得名。

    抛开这些缺点,“谢尔曼”也算一辆可靠的坦克。

    如果,它拥有抗日神剧中,哪门“射速每分钟350发”的神炮,完全可以称霸全球

    可不幸的是,“谢尔曼”装备的多半是短身管75毫米火炮。

    1944年7月1日,一辆德军“黑豹”坦克在诺曼底西部,与至少30辆“谢尔曼”遭遇。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这将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

    “谢尔曼”一定会把该死的“黑豹”打成马蜂窝。

    可在30分钟之后,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现场,有17辆“谢尔曼”烧成火球。

    而那辆“黑豹”竟然毫发无损。

    这倒不是花旗国的坦克手无能。

    他们至少命中对方正面装甲26发,侧面装甲17发,但就是无法击毁对方。

    终于,那辆“黑豹”掉头撤退了。

    杀红眼的花旗国坦克手们英勇的追上去。

    正面、侧面都打不穿。

    我就不信,后面还打不穿!

    又有11发炮弹命中“黑豹”的后部,但还是没能击穿那该死的装甲。

    这些情况逐渐反映到军方上层。

    他们利用缴获的“黑豹”坦克做了实验。

    结果让人震惊,即使在100米的距离上,短身管75毫米炮都无法击穿对方的装甲。

    这才匆匆给“谢尔曼”换装76.2毫米炮,但穿深也就是那回事。

    车不如人,炮不如人的花旗装甲师。

    人员伤亡只能用惨重来形容。

    甚至在1945年的阿登战役中,居然出现有坦克,却没有坦克兵的尴尬局面。

    为了继续作战,很多“谢尔曼”车组只有3个人,而不是规定的5个。

    要不是,花旗军队牢牢掌握着制空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