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访客和采访-《1984之狂潮》


    第(2/3)页

    与诺娜一起的那位叶夫根尼局长出乎意料的年轻,三十出头,同样英语很流利。而吉尔厂的那位瓦吉姆五十来岁,明显就是一名技术干部。

    寒暄后,荆建主动明确了今天谈话的基调:“诸位,今天谈的就是大框架,具体细节和商业合同将在以后由专业人员负责。可以把今天当成某种闲聊,不需要什么会议记录,只寻求达成共识。至于我的意见,首先就是时间表,我希望在明年年底起码完工组装厂。我个人不怎么喜欢有拖延的行为。”

    那位叶夫根尼立刻问道:“明年年底?抱歉,布兰布尔先生,您应该知道,这时间相当紧张?”

    荆建笑了笑:“其实并不紧张,因为这是对我个人来说。毫无疑问,我个人并没有中苏两国政府的决定权,也控制不了某些政府审批流程。先说中国,由于政策问题,合资汽车厂国有股份将占50%以上。就算中央不支持,我相信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一定会支持。拿出地皮和现有闲置厂房,就是有50%的股份,难道地方政府就拿不到一张汽车厂的审批公文吗?资金不支持,我手中并不缺少;技术人员和工人不支持,难道我不会花钱聘请吗?”

    “再说到你们苏联。无论能否与你们合作,我有了厂,绝不可能让他闲置。苏联不卖的话,我就买美国,或者德国、法国、东瀛等等。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资金,会有许多厂商愿意提供技术设备。在这里,我要说明,这并不是什么威胁,仅仅是表明了我个人的态度。我很看好这家汽车厂的前途,同样想尽快建成投厂。我不想有什么拖延。我有这样的决心!”

    叶夫根尼笑着点点头:“当然,我们苏联政府也很愿意与您愉快的合作。”

    荆建笑道:“如果是这样,我个人建议,先在香港成立家合资公司,然后再联手与国内谈判。如此就避免了三方谈判,比较容易达成协议。”

    一旁的瓦吉姆终于说话:“布兰布尔先生,那您需要我们厂做些什么呢?”

    “很简单,优先的无非就是你们的总装分厂,我需要的是先组装。我希望明年年底投产,后年形成一家年生产三万辆卡车的组装厂。你们现有几款车型的全套图纸,一开始全部零配件的进口,随后逐渐的国产化替代。我需要的并不是大而全,并不是你们苏联或者原先援建中国的那些汽车厂那样,有着全套的零配件厂。我需要的是欧美先进的汽车厂管理模式。并且还会在原有车型基础上改进甚至研究新款。当然,现在说这些就有些远了。”

    “这些我们当然都能做到。”瓦吉姆点点头。可是看他的神色依然有点担心,说实话,苏联的技术已经比西方落后许多。而瓦吉姆他们特别想成功,多少就有点患得患失。

    荆建微微一笑:“之所以选择你们苏联,我也有所考虑。关键是你们的产品便宜,并且质量还算可靠。我们中国还很贫穷,还用不起那些很贵很好的卡车。当然,如此大的工业合作项目,政府融资方面的支持也相当重要。”

    听到这里,诺娜终于笑道:“我们明白了。那什么时候开始具体的洽谈?”

    “现在就可以,洽谈的地点先设在香港?”

    “我们当然没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