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答三问王通首肯-《无限之斧揽万千》


    第(2/3)页

    学会实用之技的人,我们麾下的工厂自然会给他们一口饭吃。而走上圣人之道的人,才需我们给予关注,安排他们为吏,为官。

    随着世代的发展,我敢肯定以后的朝廷接手的俗物会越来越多,在我直接统领村镇的情况下,我就有那么多职务分配给他们。我需要他们专精,并由此而一步一个台阶的往上。

    现在的三省六部在我看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日后若我建制,负责事务的部堂可能会更多,从朝廷到地方到处都需要人来进行管理。”

    对于王通的询问,李钦想了想,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回答。

    按照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派,只有真正传得圣人之道的学生才能称得上是读书人。

    这提高了被认为是读书人的门槛。

    既然不是只要你认得几个字的人就能被称为读书人,所以朝廷要负责的也就是这些习得圣人之道的人。

    而这些人,虽然数量比原来可能要翻个几番,但在李钦决定将朝廷的建制设立在乡村之上,将官吏纳为一体的情况下,官员数量的激增就成了必须。

    有那么多职位,供给那么多官员。

    所有的一切,在李钦口中并不是什么问题。他就是这么和王通说的。

    李钦的话孔颖达和王通都听了一个真切,他们不知道李钦所说究竟有多少能够变为事实,只就李钦所言和李钦所为的未来进行考虑的话,其中的可行性还是很大的。

    他们认可了李钦的解释。

    于是,放过,将自己关注的视线顿时放在了李钦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另一个重点上:“你还有意更改朝廷的部堂?”

    “这是必然!”李钦肯定点了点头:“三省六部适合现在这等皇权不下县的情况。却不适合,我所想的建制于村上的情况。如果想要让朝廷直接面对百姓,以后朝廷所要统领的事情可就多了。具体该如何来,我现在也说不清楚,但部堂的增加是肯定的。”

    对于日后建治建制的问题,李钦却是不肯多说。因为他也不敢保证王通、孔颖达他们究竟肯不肯跟随自己。所以,适当的保留对他来说,实是必须的。

    这一点,王通和孔颖达也都看出来,他们并不觉的这有什么不对。相反,他们还觉得李钦这样是胸有城府的表现。

    李钦在这个问题上不想细说,王通和孔颖达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话题。

    眼见第一个问题,李钦给出了不错的答案,王通对李钦的信心顿时充足了一些。

    当下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斟酌着开了口:“

    打天下需要钱粮,教导学生,建立官塾也需要钱粮……

    元华你的实力到底如何?可真有足够的钱粮完成这一伟业?

    我知道,你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撅了门阀的根。这是相当正确的,只是这样的正确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粮独自支撑它到最后,那却是会给门阀以机会。当他们明白你的用意之后,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呢?

    接受,你的理想最终将虎头蛇尾;不接受,你的理想将无法继续!为了你的理想,你需要富可敌国才行。这一点你有么?”

    “余杭湾可大量种植粮食,当涂产有巨量的钢铁,吴郡邻海有海盐之巨利……如此的三大支柱,再加上冰玉阁的琉璃,我想完成我的计划应该不成问题吧!”李钦思索着说出了自己大致的规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