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家父李纲-《隋朝大老板》


    第(2/3)页

    李纲在长亭外送别时,不禁老泪纵横,薛道横与颜师古自然无法安慰,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呢?薛道衡与李纲有旧,在北周时便是同僚,入隋后又同为太子党,彼此时有唱酬,当年连杨广伸来橄榄枝都不屑一顾的他,如今只能与杨二同路,与李纲也真可谓同病相怜了。

    但希望也并不是没有,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在太子身上压错了宝,这一次说不定就错有错着呢?至于颜师古,则因李纲的举荐而出仕,现在却被连累,也算是“成败萧何”了,值得一提的是,颜师古祖先有颜之推,后代有颜鲁公,他也算是老颜家承前启后的中流砥柱吧。

    薛道衡与颜师古正在弈棋,后者似乎比苏游还小几岁,都是少年老成,面目可谓波澜不惊,不过苏游不太喜欢这围棋,“非白即黑”实在不是他的人生哲学。

    “哎,先生快来看啊。”却是小九的声音,苏游知道他在唤自己。

    “怎么的?”说着话,也就走了出来,落后杨二半个身子站在船。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可是两岸的农人却在通运河,建东都;山花早已烂漫,人民却是流离失所。却是隋帝杨广因洛阳人少,未免萧条,乃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凡熟万户。

    “父皇这是要闹哪样啊?”虽然杨二向来就是纨绔子弟,但看着眼前的凄凉之景,也不免觉得父亲的大业实在是操之过急了,因此竟忘了“子不言父之过”的教训。

    “大隋开国之际,四次叛乱,均是在新统地区,南北无法融合,大隋甚危,陛下建东都于此,恰恰南北融合交汇,无论对大隋还是对后世而言,都是功不可没的。南方水利通便,民生富足,北方却是土地贫瘠,多是穷困。从三国时代的大分裂到两晋南北朝的小分裂,至今已近四百年。南人视北人粗鄙浅显。都是杂种。北人却是觉得南人只被征服,胆小懦弱,两地仇视,几为异族。大隋形式虽然统一,但要融合,却需要一个沟通南北的脉络,那就是运河……”苏游侃侃而谈,凭的却是多了一千多年的见识,一时却让张须陀与杨二都一齐点头。

    “父皇急功近利,唯横波为知己也。”杨二听完苏游的话,不由感叹道。

    “古来成大事者,莫不誉满其身,谤满其身。”苏游对杨广赞赏有加,但要他伴在帝王身边,他却是不敢的。

    杨广的远见自然是不凡的,但身边却有一个薛道衡时时提醒着苏游,“卖弄聪明大概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倒是杨二,竟又忽然问起苏游到了齐郡后有什么打算,苏游自然是第一时间想起了后世的梁漱溟。

    梁漱溟是一个如同王阳明一样“知行合一”的伟大人物,他是一个有思想,且又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在1927年提出了乡治理论和乌托邦模式,并经过三年的调查踩点后终于在邹平一带进行了推广和实践。

    梁漱溟当年实践乡治的地方,就是杨二一行所要去的地方;在那附近,很快会爆一场农民运动,领导人王博虽然只是一个铁匠,大隋土地却在他长白山振臂一呼的星星之火后迅燎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