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秦晋之好就此盟-《非我无道》
第(2/3)页
秦忘舒道:“陛下明断。”
经此一事,秦忘舒已然明白,这世间之事,若想办得成功,不光要讲道理,更要讲究人情,人情道理,竟是缺一不可了。
若有那执念不知进退者,只知与人讲道理,却不讲人情,那便是寸步难行了。又好比御劫一事,固然是十万火急,于大道理上最能站得住脚,但前来援手的修士,无不是自己往日积累的人情,可见那人情道理,于俗世之中固然是要讲究的,仙家之事,亦是一般。
但秦忘舒心中也同样知道,晋君虽是答应了,心中也是勉强,那是因大势所迫,不得不如此罢了。而就算是晋君勉强答应了,若是无法雷厉风行的办去,可不是毫无意义。秦忘舒想到这里,也是犯难。
等二人回到大殿时,只见苏仪兀自在那里与大晋诸君争辩不休,苏仪身边几位晋国大夫,被那苏仪说的面色灰败,一言难,唯有严公仍有一辩之力。
晋君与秦忘舒在殿外听到苏仪高谈阔论,便也同时住了脚,瞧那晋君的意思,亦是想听听群臣的主意。
秦忘舒暗道:“只盼苏先生说服了群臣,或可打消大晋君臣心中疑虑,那时令下法随,方才能真正行起事来。“
就听严公道:“老夫并非不同意迁民,实因千里之地过于广阔,且皆是良田沃土,大晋谷物六成收于此处,敢问先生。一旦迁民数百万,百姓何以充饥?”
苏仪道:“愚观大晋国土,皆是膏腴之地,只需一把火,便可再得百万顷良田。且大晋北地百姓,善植农桑,南国士民,却是半田半猎,便去耕种,也只是一把种子洒下去了事,却不知除草施肥。试问严公,百姓不懂耕稼,岂非是士大夫之失?“一言说得严公张目结舌起来。
苏仪道:“严公,那身为士大夫者,定要上佐国君,下教百姓。那百姓好比赤子,他不去俯就他,他怎来亲近你?你不去教他耕读,他自个儿就能百事皆通了不成?严公言迁民实有大敝,在我瞧来,却实有大利。“
严老本被说得低,此刻觉得抓到苏仪痛处,当下精神大振,冷笑道:“实不知何利之有。“
苏仪笑道:“既然大晋北地百姓善于农桑之事,一旦南迁,那南地百姓可不是多出几百万的师父来,你等士大夫所失,正好由北地百姓承担起来,岂非妙极?此其利一也。“
严老犹不肯服。道:“难不成还有一利?“
苏仪道:“大晋国土狭长,南北通行不利,就算同为国中百姓,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一旦国家有变,那百姓彼此无相沟通,又怎肯同心并力,为国为忧?而借此迁民一事,或可使南北浑然一体,大晋上下铁桶一般,这可不是天下的好处。“严公至此已不能对。
这时另一名中大夫道:“苏先生舌辩无碍,在下心服口服,奈何所言之事好似隔靴搔痒,瞧来用足了力气,其实却是毫无用处。“一句话说得群臣哄堂大笑。
苏仪神色仍是从容,含笑道:“请教先生高论。“
中大夫道:“北地百姓南迁,就算依先生之言,固然有百般好处,但人七日不食,便会身死。纵火烧荒,又能开恳多少土地,毕竟大晋国土有限,就算大晋遍地皆种五谷,依在下算来,只怕仍不足使用。那一亩所产可是有数的。“
晋君听到这里,也是微微点头,只因那中大夫所言之事,恰是他最担心的,大晋昔年派遣秦重开疆扩土所为者何,还不是因大晋国土狭小,所产难以自足?若是百姓足食饱腹,谁又肯去阵上厮杀?
而秦忘舒听到这里,则是放心大半,知道这场辩论再也不会输了,苏仪就此牢牢把握优势,定可一鼓而下群臣。
苏仪微微一笑道:“你等偏处大晋,不知世事变化,那世间有一种仙稻,一亩所产,至少可收四五百斤,若遇良田沃土,精耕细作,便是亩产千斤也不稀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