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蓄势-《战隋》
第(2/3)页
这个部落是指一个姓氏的大部落,比如乌氏部落,其最高首领就是颉利发乌古里。异姓部落则是指其他种族,比如东胡诸种的奚族、霫族和契丹,它们是突厥的有力别部,其首领官职大小依据种族的综合实力高低,分别为俟利发或颉利发,但大部分都是颉利发。至于零星散布在大漠上的一些城池,因为扼守要道,有屯兵、囤物、回易、中转等特殊作用,其城主一般也由突厥高等贵族出任颉利发。
颉利发这个官职相当于中土十二卫府中的武贲郎将或者武牙郎将,帐下控弦很多,少则数千,比如乌古里,帐下就有八千控弦,此次奉命带三千余骑攻打桃水多则数万,比如奚族阿会正,帐下五部联盟大军就有三万余控弦,所以颉利发都是独领一军,可以镇戍一方,也可以领兵征伐,但在大规模战争中,诸部落云集,颉利发就是一个普通统兵官,必须接受更高一级军事长官的指挥。
颉利发下面是俟斤,普通部落首领,统领几个都督千夫长,相当于中土十二卫府中的鹰扬郎将级别,在突厥军队中同样是基层统兵官。
乌苏承宗就是这个级别,虽然他在闪电原上威望很高,名气很大,也是碛东南牙旗最为彪悍的部落首领之一,但他只是乌氏旗下的一个普通部落酋帅,贵族等级较低,帐下也只有三千余控弦,实力也弱,距离突厥高等阶层遥不可及。
今夜这场重要军议由苏尼阿斯温主持,首先出场的就是牙旗首席僚佐,达干史阿里门。
达干这个职务由牙帐指派专人出任,以便对牙旗最高正副长官形成制约。
这种制约属于内部,在一个系统内,知己知彼,有效分权,掣肘牵制,防止最高长官权力失控,不像吐屯这个监察专员,由可汗直接任命,对可汗直接负责,它属于另外一个系统,与军政这个系统天生就有矛盾隔阂,彼此尖锐对立,利弊都很大,很多时候冲突一旦激烈,可汗和牙帐均被牵扯其中,稍有不慎就会形成政治动荡,所以到了启民可汗时代,吸取了教训,设常置,吐屯却不常设,以缓和牙帐与部落、种群之间的矛盾,加快休养生息的速度。始毕可汗继任后,雄心壮志,要击败中土,要完成统一大业,这就必然要集权,要加大对部落、种群的控制,于是吐屯再一次遍布大漠。
碛东南牙旗也不例外,因为正副长官阿史那咄捺和阿史那耶澜都是牙帐保守派,所以不但吐屯由牙帐激进派阿史德漠煌出任,就连达干也由牙帐激进派的骨干史阿里门出任。牙旗决策层的对立对峙,导致阿史那咄捺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未能大权独揽,一言九鼎,到目前为止最多也就是力压对手一头,而这也是之前中土叛军出塞,闪电河陷入危机,阿史那咄捺和阿史那思摩联手都未能控制决策,反而被史蜀胡悉屡屡掣肘得手的原因所在。但史蜀胡悉猜对了结果,却没有猜对过程,决策失误,最终让李风云抓住破绽,成功突破阻截杀进了安州。
也正因为如此,史蜀胡悉羞愧之下,接受了阿史那思摩的劝说,随其同赴中土打探虚实,力图寻找战机逆转危,而牙旗激进力量吐屯阿史德漠煌和达干史阿里门也暂时“偃旗息鼓”,主动配合阿史那咄捺,虎视眈眈地盯着奚族,耐心等待攻击时机。
这段时间牙旗通过各种私密渠道,打探安州动静,虽然桃水两岸激战不断,平地松林的通道已经断绝,但从安州赶赴闪电河的小路有很多,只不过山高路险、耗时较多而已,消息还是可以传递。
各种消息中,最让他们吃惊的便是方城失陷,奚王府被中土人摧毁,而导致这一恶劣结果的原因是,阿会正听闻噩耗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撤军反击,而是保存实力,为此带着主力大军撤向了马盂山东南麓,要力保军队不失,为此不惜牺牲辱纥王部以拖延时间。辱纥王部不甘灭族,干脆利落地投降了中土人,并帮助中土人攻克了方城,于是短短时间内形势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本来被动的中土人瞬间掌握了主动,而本来主动的奚族则陷入了覆灭的困境。
第(2/3)页